有机电致发光显示综述
摘要: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在全彩显示和固态发光领域中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由于 OLEDs具有亮度高、响应快、视角宽、工艺简单、可柔性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着重综述已发表的有关有机电致发光相关论文,简单介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发光原理,阐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优点和缺点,简要介绍了蓝光材料的蓝光色度学特征及材料要求,以此为基础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前景做出展望。
关键词:蓝光材料;发光原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一、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963年P. Pope等人将蒽单晶放在一个强电场上,观察到了蓝光,从而发现了电致发光现象,即在电场的作用下某些物质会发光[1]。在20多年后的1987年,Kodak公司的 Tang 和 van Slyke 等人首次制成了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实现了用低压直流驱动获得高亮度和高效率的电致发光器件。这一结果产生了广泛的轰动,获得世界科技界和企业界的极大关注,使人们看到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巨大的应用前景,自此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在这之后,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Cavendish实验室Burroughs等首次报道了用聚对苯乙炔(PPV)制备的聚合物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得到了直流偏压驱动小于14 V的蓝绿色光输出。他们的研究开辟了发光器件的又一新领域——聚合物薄膜电致发光,使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整个有机化学领域[3]。
有机发光二极管是指在电场作用下,以有机活性材料为发光层的发光器件[4]。如图一所示,简单的OLEDs就是通过外加电场,阴极向电子传输层(ETL)发射电子,阳极在空穴传输层(HTL)注入空穴。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EML)结合形成激子,处于高能量状态的激子通过辐射驰豫发光,这就是一般的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原理[5]。由于OLEDs具有方便、轻薄、全彩显示、固态发光、反应迅速、易于生产等优点,所以现在OLEDs被广泛应用于全彩显示与固态发光领域。
图一 OLEDs发光器件结构原理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