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R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文献综述

 2023-02-10 01:00:18

一、文献综述DDR1概述简介DDR即盘状结构域受体,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RTK)超家族的成员。

与其他RTK成员不同的是,他们的胞外结构域存在盘状结构序列。

已确定的DDR存在两种具有不同表达方式和配体的类型:DDR1和DDR2。

DDR1存在5中亚型即DDR1a、DDR1b、DDR1c、DDR1d和DDR1e,它们的糖基化程度、磷酸化程度、蛋白质相互作用、表达模式和功能方面皆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其中,DDR1a、DDR1b、DDR1c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而DDR1d和DDR1e则是激酶结构域缺陷而不具备激酶活性的。

到目前为止还尚未发现DDR2存在其亚型。

DDR具有一个由N端盘状结构域(DS)、胶原结合盘状结构域(DS-like)和胞外膜旁结构域(EJXM)构成的保守的胞外结构域、一个大的细胞内膜旁结构域(IJXM)和一个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催化激酶结构域构成。

DDR与疾病DDR1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多种正常正常组织器官中,主要在肺、肾、结肠和脑的上皮细胞中表达,而DDR2主要在间充质组织中表达,如结缔组织、肌肉和骨骼等。

研究表明,DDR控制细胞行为的许多重要方面,包括增值、迁移、粘附和ECM重塑等。

而DDR的失调与多种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如癌症、纤维化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