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现已成为中国的主要致死原因[1]。
其中,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癌亚型,发病率占全球第五位[2],HCC在确诊后的5年生存率不足12%[3]。
广谱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是FDA批准的唯一肝细胞癌分子靶点治疗药物,然而该药物的药效并不令人满意,平均只能延长病人的存活期3个月[4],为早日征服肝细胞癌,寻找新的肝癌特异性抗原,开发新的免疫分子靶向治疗已势在必行。
现将某细胞膜表面蛋白命名为GIFT。
该蛋白由核心蛋白和肝素硫酸盐(heparan sulphate, HS)聚糖链组成,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位点(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GPI)锚定在细胞膜表面上。
它广泛、大量地表达在人胎盘和胚胎组织,如肝、肺和肾,通过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2)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或 Hedgehog信号的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形态发生和生长[6-8]。
GIFT的表达在成体器官显著降低[5]。
自1997年Hsu等人首先发现GIFT的mRNA在HCC组织中高度表达后,多个研究团队对GIFT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均发现GIFT在超过70%的肝癌中表达,在正常肝组织中不表达[9,10]。
最近Liu等[11]通过对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和GIFT水平的联合检测,大大提高了早期肝癌的诊断率,提示GIFT蛋白是诊断早期肝癌敏感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