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一、交通安全影响因素
首先在交通安全影响因素方面,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街区式道路特征以及街道尺寸形态两个方面。
- 街区式道路特征:
包括路网结构、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交通需求、土地利用等。
在路网结构方面,James Sun和Gord Lovegrove[1]将融合网格路网的道路安全水平与其他四种路网模式进行比较,包括传统网格和死胡同邻里模式,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三向偏移和荷兰可持续道路安全(SRS)模式。研究证明,三向偏移和融合网格的路网模式确实具有显著提高道路安全水平的潜力,高于传统网格和死胡同邻里模式。另外,Xuesong Wang[2]采用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网格系数三个指标对交通分析小区内路网结构特性进行了评价,并标明网格系数与交通安全小区内的事故频率显著相关,较高的网格系数表示路网内的交叉口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潜在更多的冲突。
在交通需求方面,Rachel Aldreda[3]等人研究了汽车交通量以及限速与自行车事故的联系,研究表明机动车交通量的增加与骑车受伤几率的增加有关,每小时20英里与每小时30英里的限速相比,事故受伤几率降低了21%;Chuan Ding[4]等人研究了步行模式占比以及步行模式人数等交通需求要素对行人碰撞频率的影响,在5000~1.7万次出行范围内,出行次数对行人事故频率的影响呈近似线性关系。在这个值之后,它的效果不会改变。另外,步行模式占比对行人事故撞频率有明显的非线性影响,但在26%之后保持稳定。
在社会经济及人口因素方面,Deo Chimbaa[5]等人提出了一种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和统计分析的行人事故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对行人事故发生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人口密度,15岁至64岁的人口数,步行上班占比较多的社区以及有住房无车辆占比较多的社区会大幅增加行人事故的数量。
在土地利用方面,Chuan Ding[4]等人研究了户数密度、就业密度以及用地类型对行人事故的影响。实验表明,当户数密度在每公顷500户以内时,随着户数密度的增加,行人发生撞车事故的可能性几乎呈指数增长。;另外,商业用地对行人碰撞频率有正向影响,并呈现非线性关系。而就业密度对行人事故的影响呈线性关系。
- 街道尺寸形态
如道路长度、曲率、链路/节点比率。
Chinmoy Sarkar[6]等人研究了街道尺度设计与街道模式(街道平面几何与形态)对交通事故伤亡率的影响,在考虑交通量、社区人口和贫困等其他关键因素后,检验事故严重程度(以“死伤”事件表示)与城市形态以及街道层面物理属性之间的关系。这篇的文献综述里提到之前的学者对道路长度、曲率、链路/节点比率以及网格系数对交通事故的影响进行过研究。Jones[7]等人事故频率与道路长度以及道路曲率间有着显著关系。Marshall和Garrick[8]在一项对24个加州城市的研究中报告,事故次数与路网的链路节点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交叉口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