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分析方面,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家庭出行调查结果。ZHANG Junyi, FUJIWARA Akimasa等基于调查结果分析了方式选择行为,对缅甸仰光的新型公交系统进行了研究,以缓解当前和未来潜在的交通问题[1]。John Thogersen分析丹麦1998-2000年间的三次居民出行调查中公共交通的作用及出行方式行为选择[2]。也有一些学者对出行方式选择模型进行深入研究,比较成熟的方法主要有MNL模型、MLFFN模型等。Stephan Krygsman,Theo Arentze等应用改进的MNL模型对交通方式选择与出行活动选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不同出行活动,交通方式选择的变化很大[3]。Ruben G. Mercado等人对魁北克、安大略省进行了多项多级logit模型研究,并做了结果的显著性分析[4]。Garasky, S., Fletcher等人对个人和低收入家庭,调查了交通诱导对其的吸引[5]。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交通方式划分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相关模型与方法的继承与改善,使其能更好地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预测方法。李军,朱顺应等分别建立了基于RP,SP数据的Logit模型,通过引入SP比例参数构造了RP/SP联合数据模型,并利用3种模型对未来的交通方式分担量进行了预测,最后对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6]。对于经典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国内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参数、算法等方面做了改进。邵韵泓,王炜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多项Logit(MNL)模型,建立了线性效用函数假设条件下,个体出行模式选择概率与模型特性变量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并用算例说明该模型的用法及灵敏度分析方法[7]。吴才锐,过秀成等根据经济学中的效用原理建立了计算各种运输方式运输广义费用的模型,并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广义费用的计算结果进行了修正、分析[8]。李宏,李杰采用非集计模型,以票价作为模型参数探讨对城市公共交通票价采取不同路段或不同时段不同价格的动态票价体系与公共交通流量重新分配的关系,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9]。赵建有, 袁华志等人利用非集计理论构建了西安市低收入人群出行方式多项Logit模型[10]。赵贝,构建了基于自组织原理的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模型[11]。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影响居民公交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探究各影响因素的影响
实质,为城市公共交通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依据。为更广泛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研究奠定基础。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