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庄立交高架下富余空间交通组织设计文献综述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各大城市交通设施的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在已有的道路条件下,为了减少道路拥堵、提高交通安全性、减少环境影响,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渠化和信号配时优化,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通过路网通行能力调查、交通流调查,进行合理的交通流线设计,结合交通流引导,均衡交通流分布,是改善局部和区域交通的主要技术和手段。因此,交通组织设计工作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大城市对交通组织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1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城市较早就开始利用交通组织优化来缓解交通拥堵现象。早期采用如单向交通、禁限管制等交通组织方法来改善道路交通状况,;近期采取政府政策引导的办法,从需求控制出发,辅以必要的渠化、信号控制、禁限等措施,以期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状况的目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1.1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的发展历程
国外应用较早的微观交通组织优化方法是实行单向交通。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汽车的普及,单向交通作为一种投资少、见效快且操作简单的交通组织手段得到广泛应用,法国巴黎当时的4333条道路中就有1400多条道路实施了单向交通;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纽约等大城市在市中心区域实行单向交通,而目前美国大部分的城市道路也被设置成了单向通道;20世纪70年代,日本东京全市的单向交通路线共有3410km,占总道路的20%。其他如奥地利、德国、瑞典、希腊、西班牙、新加坡、意大利、曼谷、菲律宾等也都或早或晚地采用了单向交通的交通组织优化方法。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城市开始采取车辆限行的办法来管理交叉口,如在英国,处理右转(英国左侧行驶)车流的方式是采用“T”转弯(直行→掉头→左转)、“Q”转弯(直行→ 左转→ 左转→ 左转→ 直行)和“G”转弯(直行→ 左转→ 左转→ 左转→ 直行);在法国,在一些主要交叉口处,只允许直行,严禁左转,为了保证主干道的通畅,甚至采取封闭和主干道相连接的交叉口,形成一个完全密封式的干道【1】。
在相应的标准规范方面,国外的研究也较为成熟,比如交叉口左右转车道的设计、进口道宽度及车道数的研究;美国MUTCD手册中的各种渠化措施,设施的尺寸、颜色以及使用时需注意的问题等;日本《平面交叉路口的规划与设计》中对于交叉口渠化的众多论述等。
1.2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国外在行人过街交通的行人模式、行人过街设施服务水平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行人过街方面有两种代表性的分布函数,分别是正态分布函数Pacey方法和几何分布函数罗伯逊方法。A.F.Rumsey和M.G.Hartley对这两种方法提出的分布函数进行计算机模拟对比试验后发现,根据两种分布函数算出的下游路口车流到达率虽有差别,但是对于信号配时设计的影响较小。在步行交通特性研究方面,美国学者J.T.Fruit对行人速度、密度和流量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荷兰的自行车协会研究了非机动车运行中的空间占有率,并对其与交通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车辆掉头组织方面,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密歇根州的交管部门要求新建或者改建部分中央分隔带,路段限速40km/h。同时,该州的许多路口禁左,避免支路车辆在交叉口处直接通过左转进入干道。为使支路车辆进入干道,采取了在干道上设置隔离式路段掉头方法。Ingrid B.P.,Jerome S.G.,Herbert S.L.等人在NCHRP REPORT524中总结了路段掉头方式及其运行安全和效果、路段掉头组织的原则和应用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国内研究概况
相比于国外而言,国内的交通组织设计工作开展得较晚。在充分借鉴国外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的基础上,国内城市的交通组织优化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并集中于对道路微观交通组织的研究和改善。
2.1道路交通组织优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道路通行能力逐渐不能适应小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开始出现交通拥堵现象,这种情况下,相关城市开始采用一些交通组织的方法来缓解局部的交通拥堵。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开始逐步研究相关交通组织方法来解决城市问题。但交通组织设计的相关理念和方法真正形成系统并开始普及还是在21世纪初,特别是“畅通工程”实施以来,交通组织设计工作开始影响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与改善。今年来,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交通组织设计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交通组织设计在城市交通发展中也正在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1】。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