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等。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
国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一般根据国情,注重从组织管理、经济激励、市场推广、技术研发等方面系统协调发展,研发期间,政府给予较高强度资助,对新能源汽车使用者给予优惠,如税收抵扣、财政补贴、保险优惠等,加大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国内从研发、市场、配套支持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研发方面,资金支持、研发抵税等;市场方面,消费补贴、消费减税、宣传推广、政府采购等;配套支持方面,充电设施建设、指定相关标准等。中国各地政策又有所不同,各地补贴额度不一,甚至差距很大,地方补贴不一此后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全国性推广中的最大障碍。
金永花[1]将新能源汽车选择的影响因素分为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政策因素,需求因素包括燃油经济性、环境意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供给因素是产品给予消费者的价值,日本以开发支援、补助金、税金减免等政策配套的实施,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吕森森等[2]认为影响新能源汽车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出行态度、主观规范、政府政策、公共宣传、交通设施。基于调查结果,对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发现出行态度对出行行为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政府政策与出行态度的相关性较强,如购置补贴、免费牌照、免费停车等激发居民使用新能源汽车出行的热情。
叶楠等[3]对价格、品牌、车型、续航里程、动力技术、性能、使用成本、使用便利性、节能环保属性、购买补贴、配套建设、口碑等12个因素构建系统结构模型和解释模型结构,将影响因素分为了表层原因、浅层原因和深层原因,依次递阶,发现深层原因为新能源汽车的环保属性,最底层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技术。
卢超等[4]研究十个国家的政策样本表明,政策完善程度与产业的发展实际基本一致,政策的侧重与完善必须瞄准产业发展的瓶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存在以下问题:致力于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供给推动政策严重不足,环境支撑端政策的扶持重点有待科学调整,财政补贴和宣传教育没有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细分市场触及的真正需求。
丁笑[5]从补贴额度、交通管理政策和温室气体排放角度出发,分析消费者个体特征、出行特征、消费者认知以及车辆特性对消费者车辆选择的影响,引入嵌套Logit模型,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和纯电动汽车(EV)购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应用NLOGIT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显示补贴额度、交通管理政策和温室气体排放均能显著地影响消费者的车辆选择,个人特性对消费者的选择影响不显著,只有部分计划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关注车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弹性理论引入到消费者车辆选择偏好的影响研究中。
陈柳钦[6]发现政府的支持与补贴是新能源汽车大规模走向市场的重要因素。叶楠等[3]
根据研究结果,从动力技术、节能环保、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偏好方面制订策略。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