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污染物排放
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大多文献关注的是碳排放量,其研究方法对其他影响空气质量的排放物的分析有很大帮助。
冯成义、周雨[1]指出,各交通方式的大气污染物的年人均排放量和每生产1000美元GDP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我国铁路的碳氧化物、氮氧 化物、硫氧化物年人均排放量指标结果分别是0.031、0.53、4.02kg/ cap,而每生产1000美元GDP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指标结果分别是0.005、0.10、0.67kg。在我国的交通方式污染物排放比较中,航空和公路的碳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是铁路的58倍和55倍,氮氧化物分别是铁路的4.96倍和11.5倍,硫氧化物分别是铁路的1倍和2.3倍。航空和公路排放的碳氧化物所折算成GDP的值分别是铁路的62倍和60倍,氮氧化物分别是铁路的4.8倍和11.8倍,硫氧化物分别是铁路的1倍和2.31倍。
碳排量计算方面,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3],目前交通方面CO2排放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IPCC移动排放源测算方法和“总量—结构”测算法。IPCC测算法包括“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自上而下法是基于交通工具能源消耗量和能源碳排放折算因子来计算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根据某一区域交通燃料消耗数据乘以燃料CO2排放系数计算得到;另外一种是基于不同交通类型车型、保有量、行驶里程、单位行驶里程燃料消耗等数据计算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量,从而计算碳排放量,称为“自下而上法”,是根据某种交通方式行驶总里程乘以单位行驶距离的燃料消耗量再乘以燃料的CO2排放系数计算得到。“总量—结构”法是根据不同客运交通方式的单位周转量能耗乘以相应的交通分担率,再乘以客运交通周转总量,最后乘以燃料的CO2 排放系数计算得到。
解天荣、王静[4]采用“自上而下”模型对中国各种运输方式的碳排放量以及主要运输工具碳排放强度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量总体有下降趋势,并且民用航空业完成单位周转量的碳排放量最大,水路运输业完成单位周转量的碳排放量最小。
赵敏等[5]采用“自下而上”法计算及比较了上海市公交车、轨道交通、出租车和私家载客汽车等四种客运方式的碳排放量,出租车的年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都最大,轨道交通的年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最小,公交车和出租车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减少,轨道交通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增加。
池熊伟[6]对1991—2009年中国交通部门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比较了各种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认为公路是碳排放效率最低的交通方式,水路则是碳排放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