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物流模式设计文献综述

 2022-11-21 16:06:44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随着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电子商务在农村得到快速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而物流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成为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构建信息化物流体系对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底增加188万人。与此同时,教育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有条件和有能力进行网上交易,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农村电子商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其一就是物流成本过高,尤其是终端配送或初始端揽货的成本较高,无法满足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如何改进电子商务环境下农村物流配送模式,降低发生在农村区域内的物流成本,提高终端配送和初始端揽货的效率,这些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网商界和物流界的关注与重视。

本综述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将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货物流通的方式模型,主要指电商环境下的农村物流方式;二是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三是农村现有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1.农村物流模型

随着我国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壮大,农村村民对物流的需求也就不断增加。农村电商与农村物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通过布局农村物流来发展农村电商,吸引农民在电商平台上消费,进而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因此,发展农村物流是发展农村电商、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性措施。

李青、刘冰露【1】等(2011)指出农产品的物流模式正在由B-G-C(Business to Government to Consumer)模式向B-B(Business to Business)和P-C(Peasant to Consumer)模式演进。农产品的物流模式的选择在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农产的运作效率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苏星燕【2】等人提出的“邮政物流 第三方物流”的模式。其对邮政和第三方物流各自的职责做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但其并未对整个物流的运作流程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问题做具体的分析。

刘维【3】构建出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模型,该模型的主要过程包括:村民通过网上订货将货物订单提交给网上供应商。供应商对订单进行处理后,将货物及其相关的信息委托给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根据自身的情况将货物送往各地超市、农村城镇物流中心以及各地班车。在各地超市在确认收到货物后,村民可以到指定的超市提取货物;农村城镇物流中心在确认收货后,及时组织其各村的派送员进行派送并及时给货物订购者发送到货通知;也可以通过各地班车将村民购买的货物随车配送,村民到各地班车停车点提取货物。此模型考虑较为周全,但过程有些许繁琐。

解新华【4】则认为根据目前农村物流的建设现状可以建立农村“第三方物流 邮政物流 客运物流 草根物流”四方一体的运作模式。这四者利用彼此的优势,通过契约结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实行联盟成员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实现农村物流的规模化和网络化。

吴勇杰【5】等人提出了在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下以邮政为基础在城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模型,如下图所示。该模型只分析了由供货商到农村消费者的单向物流,并没有对其逆向物流即农产品出售物流进行分析。而实际上,农产品也可以利用建立起来的城镇物流中心进行配送,然后发往城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