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摘要:通过阅读整理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学者研究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文章较少;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特点、出口竞争力的分析。对于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深入探析特别是运用CMS模型这种实证方法,分析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影响因素方面。
关键词:机电产品出口; 出口竞争力;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一、文献综述
尹希果等(2006)肯定了近些年中国对欧盟机电出口取得的巨大成就,出口规模增长平稳,但出口的产品仍然是劳动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占绝大部分,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总的趋势相同。中国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技术含量低或不掌握知识产权的机电产品比重过高:高消耗、高污染产品占有很大比例;大部分对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依赖程度过高。吴超然(2007)的观点是:一般贸易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强劲,加工资易占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占机电出口的主体地位。聂扬(2010)通过近几年的出口数据比较,中国有48种机电产品出口排名世界第一,机器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机械及仪表仪器等产品出口增速高于机电产品出口平均增长率,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在逐步改善和优化。于继超( 2010)通过计量分析得到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逐步优化的结论,在加工贸易比重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呈曲线上升,在机电产品中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出口的主体。
2.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
(1)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苏定东(1999)从国际地位、出口产品竞争指数以及出口产品价格变动指数等方面对我国从1985-1998年的机电产品出口进行了研究,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迅速扩大,在对外贸易中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出口竞争力与世界主要机电产品出口国美、德、日等还存在较大差距。宫焕久(2001)以我国机电产品中的家电产品和轿车两种典型的商品为对象,通过分析它们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和表现,指出我国企业在出口竞争中存在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和性能落后以及销售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唐骁鹏(2006)从动态竞争优势、进出口比价及贸易方式等方面对入世前后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缺乏动态竞争优势,进出口价格缩小说明竞争力有一定提高,贸易模式从产业间转向产业内贸易为主。建议政府和企业应鼓励差异化中间产品生产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并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黄立媛(2006)从产品出口结构、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价格以及竞争力指标四个方面对我国机电产品分大类进行了竞争力分析,指出高技术密集型机电设备产业处于国际竞争劣势,已成为我国机电产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企业应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刘馨遥(2012)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了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对贸易增长的贡献,以及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和福利获得。她指出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于集约边际,扩展边际对出口的贡献明显小于集约边际。通过对集约边际的分解为价格边际和数量边际,认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扩张的根源是数量扩张,即处于“以量取胜”的出口模式。张亚姣(2012)通过计算并分析中国机电产品贸易污染条件(PTT)指数,发现PTT与国际竞争力指标——产品净出口率显著正相关,说明中国机电产品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过高将面临发达国家环境性贸易壁垒的挑战。
(2)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