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平台的“信息茧房”效应成因及传播路径分析文献综述

 2023-03-19 11:38:35

短视频平台的“信息茧房”效应成因及传播路径分析——以“抖音”为例

摘要:随着互联网获取信息方式的增多,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信息选择和信息渠道,短视频行业彻底打入人们的生活,五花八门的内容形式和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互联网用户的生活,信息焦虑、信息茧房的问题也在这个过程中显现出来。

关键词:信息茧房; 选择性接触; 偏轨接触

一、文献综述

(一)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的概念提出距今已有21年,但其实早在1995年,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中就敏锐地意识到“碎片化”将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他认为受众仅选择自己感兴趣信息的趋势将推动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出现,即“我的日报”(the Daily Me)。

1996年,“网络巴尔干化”的概念被马歇尔bull;范阿尔泰(Marshall Van Alstyne)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Widening Access and Narrowing Focus: Could the Internet Balkanize Science?》提出。他的观点是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并增多了信息传播的形式,但信息的增长速度与受众的接受程度并不成正比,受众的信息接收程度十分有限,大部分人都会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话题,这就造成了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里的利益群体分化。

而“信息茧房”是“网络巴尔干化”的微观表现,“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Cass R.Sunstein)在他的《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当筛选力量没有限制时,人们设计了一个基于自己选择的信息环境,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会让用户被禁锢起来,像处在一个茧房之中,产生回声室的效应。”桑斯坦认为回音室效应来自于处于群体的信息茧房中的成员,成员只会接触到与自己所持观点相同或者相似的观点,从而加强自己对所持观点的肯定性,由此形成一种群体压力,以此来维护团体的共识。桑斯坦称之为“把自己归入他们设计的回音室(echo chambers)。”同时,与 “信息茧房”概念相对应的概念“过滤气泡”(The Filter Bubble)出现了,这个词是由互联网活动家埃利·帕里策(Eli Pariser)发明的。Packman, Carl(2012)在书评《Book Review:The Filter Bubble: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中提到,他认为互联网信息过滤技术在给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首先供便利的同时,将用户困在算法技术建立起来的气泡中,它决定了你看什么,进而影响你怎么做。

国内对于“信息茧房”的讨论也日益增多,但研究层次基本停留在对以往理论的基本阐释、造成信息茧房的原因、信息茧房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信息茧房带来的问题的层面,先是梁峰(2013)文章的桑斯坦对“信息茧房”的阐释,后来随着智能手机在我国盛行,手机客户端新闻资讯类app例如微博、网易新闻、豆瓣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国内也随即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信息茧房的分析和研究,例如:杨慧(2014)采用抽样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微博中信息茧房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彭晓晓(2014)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微博中“意见领袖”的研究证实了微博中信息茧房的存在并分析了其存在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升级,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形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等多种多样的信息开始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随即产生的是各种各样的短视频app,例如: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等,与此同时,国内关于信息茧房的研究也有了更多的案例可以挂靠分析,例如邓倩(2016)对微博、今日头条客户端形成“信息茧房”的原因及影响;庄婷、刘超(2017)对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的封闭性探究以及相关建议;李佳音(2017)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今日头条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了探究和分析;陈静(2017)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了知乎用户网络对“信息茧房”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