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题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在中美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同时,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也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贸易不平衡、对华反倾销、关税之争等问题构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内容。2018 年以来,新一轮的中美贸易摩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并呈现出全面性、战略性和持续性的特征,给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无论对进出口、生活成本、贸易体系还是产业结构升级及布局都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努力从产业布局的视角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并将产业布局推到国民经济各项工作的最前沿。鉴于产业布局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与产业布局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对我国的产业布局来讲,中美贸易摩擦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从冲击对外贸易结构、减少企业利润与投资、阻碍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抑制我国产业结构布局,又能从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优胜劣汰、降低对美贸易依存度等多个层面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布局。
同时产业布局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布局。它的合理与否,一方面,关系到产业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对整个经济建设、技术进步、环境保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等发面都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外部环境和我国经济结构急需升级的内部需求下,从区域发展战略角度提出预测性对策与建议,使得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贸易摩擦对产业布局的促进作用,同时削弱其对产业布局的制约作用,不仅能让我国尽可能避免遭受贸易摩擦所导致的损失,而且有可能抓住贸易摩擦所带来的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的机遇。
- 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关键问题在于在深刻掌握中美贸易战的情况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基础上,探求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方式,并探讨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我国产业布局的发展模式如何优化。
难点在于选取合适的模型和变量,采用适合的方法从区域发展战略角度对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产业布局优化提出预测性的对策和建议,探求中美贸易摩擦前后我国战略可能性的调整方向。
-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产业与经济的影响,已经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曲越,秦晓钰,黄海刚等(2018)采用了全球贸易分析模型 GTAP ( 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 作为分析工具,得出中美贸易摩擦对交通、电子、机械、航空和信息等高科技产业造成的冲击尤为明显的结论;黄志刚(2019)从新时代的发展蓝图出发,提出中美贸易摩擦下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在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升级遭到重创;史长宽(2019)则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探求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他认为面对中美摩擦不断的外部环境和我国产业结构急需升级的内部需求,应该从政策导向、科技创新、“一带一路”建设三个维度入手采取相应的政策。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布局旨在安排经济发展的空间配置问题,做到效率和公平兼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根基,产业布局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环境与安全大局。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促进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节约,提高经济效益( 陈栋生,1988; 刘再兴等,1984) ; 有利于促进人才流动、技术示范与技术竞争,促进创新与创业( Glaeser 等2010) ; 有利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国际与国内双重“雁阵模式”,调整产业与空间结构( 蔡昉等,2009,2013; Kojima,2000; Vernon,1966) ; 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有利于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与开发潜力,调整产业布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樊杰,2015)。与此同时,任其俊(2013)认为目前我国地区产业布局存在这地区经济不平衡性加剧、不合理的区域格局有所强化、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利用现代产业布局理论,适当应用产业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整体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合理配置地区资源,促进空间公平,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然而,与产业布局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及广阔的实践需求相比,学术界对产业布局缺少系统的理论总结,产业布局学还缺少完善的学科体系,胡安俊和孙久文(2018)从产业布局的规划需求出发,将产业布局分为国家、区域和城市三个层级,系统归纳各个层级上产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与原理模式,搭建产业布局学的体系。并提出国家层级的产业布局是从整个国家的大局出发,统筹考虑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发展阶段和国家战略,形成产业布局的总体框架; 区域层级的产业布局是在区域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探讨第一自然、第二自然、第三自然与区域竞争四类因素作用下,产业布局的要素指向、市场指向、枢纽网络与政策指向等模式。城市层级的产业布局则是以创造有序的城市生产生活空间为本质任务,研究聚集经济与功能分区、聚集不经济与功能疏解、多维转向与产城融合等规律。
最后,不同时期,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全局面临的突出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国家战略,这些战略直接影响着产业布局的宏观架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发展战略对于产业布局的作用更加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平衡到不平衡, 再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基于沿海内地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现实,按照“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利于备战”的原则,通过“156 项”项目、三线建设等,大大改善了内地工业落后的局面( 陆大道,2003)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恢复经济,按照“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极大地带动了整个经济的起飞。在此影响下,区域差距不断拉大。为此,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通过引导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这一方面将拓展中国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国际空间,另一方面也将改善和提高中国边陲地区的区位条件和市场开放度,改善中国边疆产业相对薄弱的局面( 卢峰等,2015) 。
四、方案(设计方案、或研究方案、研制方案)论证: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