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2022-10-01 21:38:49


调研报告(或文献综述):

国外最早提出小微企业融资难议题的是麦克米伦(1931),“麦克米伦缺口”指的是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缺口,而在市场失灵状况下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与数量是由其规模大小决定的,这意味着小微企业很难得到发展所需的资金。

Malnellamp;Hodgman(1961)认为中小企业成立时间较短,信用记录可考较少,降低了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通过率。Stiglitz和Weiss(1981)提出是信息不对称横亘在小微企业和银行间,小微企业信息少而不全面,使正规金融机构放弃了对实际还款能力不能进行准确判别的贷款主体。随后信息不对称问题对融资的影响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Majluf和Mayers(1984)论证了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企业会优先选择内源融资,其次才会选择外部融资,这也将导致融资低效。Udell和Berger(1998)提出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完整,经营信息不透明,往往很难获得融资,借款时首先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市场化程度不高。

由于信息不对称是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主要障碍,研究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Robert Peck ,Timothy R.Lyman, Richard Rosenberg(2003)建议国家监管机构对设计帮扶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分而管之,使小微企业也能享受低利率、低门槛的信贷资金。Schimdt和Udell(2006)认为可以通过增加竞争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大中银行往往垄断市场上的融资渠道,如果引进其他金融机构参与竞争,可使企业的信息更充分的暴露,选择的余地也将变大。Johnson(2008)提出利用社区银行对所在地区小微企业的了解,通过联贷联保来消除信息不透明问题。

而鉴于国外文献中并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取之以Fintach和E-Finance替代,国外对于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起源于Mcknic和Baley(1995)的《互联网经济学》,发现边际递减规律对互联网经济同样适用,互联网可利用自身“云”的特征,跨空间集合资金,实现规模效应。E.than.R(2014)提出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的结合,将使科技与金融相融合,提高信贷的效率。

我国小微企业的概念是从2012年提出的,但是此前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小微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时间也较晚,所以就互联网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较少,尤其实证一块更是空白。

姜浩天(1998)认为小微企业自身财务状况不好,管理体制不完善,使银行不愿意冒险给予信贷支持。林毅夫(2001)认为应该为小微企业提供专项融资机构,王朝弟(2003)指出我国已经为小微企业发展做出了一定努力,不足之处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提供更为长效的融资。张巍(2003)提出小微企业自身的信用记录缺乏和管理混乱成为银行在审批和放贷时的阻碍,使小微企业难以获得即时可用的资金而陷入周转不灵的困境。高超(2006)通过构建动态模型研究银行与小微企业的关系证实了信息不对称是使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关于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方面的研究,巴曙松(2013)认为大数据金融模式将打破传统的授信方式,为解决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提供新的思路。徐洁,隗斌贤,揭筱纹(2014)将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模式分为点对点融资模式、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融资模式、大众筹资融资模式和电子金融机构-门户融资模式四种主要模式。陈玲(2014)提出要政府和商业银行要协同帮助小微企业发展,从政府角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体制深化,另一方面要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保障机制,从商业银行角度,要利用“长尾理论”兼顾到全客户,降低成本,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防控。张群(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有效适应了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急,频,短,小”的特点,集合市场闲散资金,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