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献 综 述
近30年来各国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凸显了流动性对金融体系的重要性。金融机构为了获取高收益,一般都采取杠杆交易,危机中流动性与杠杆交互作用,容易放大金融周期的波动。因此下面将从金融杠杆构成与作用机理、流动性内涵与测度、杠杆与流动性交互作用三个方面分别展开文献综述:
1.金融杠杆的构成与作用机理
金融部门吸收社会资金,一方面形成负债,另一方面将资金引入到实体经济部门当中。这种融资创造能力称为金融杠杆。
金融杠杆主要分为:私人杠杆率、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金融部门杠杆率。大部分文献中都用借款余额或私人部门信贷除以GDP,以此来度量宏观金融杠杆率。
关于金融杠杆所产生的影响,Adrian和Shin(2008,2010)将视角集中在美国,从投资者最大化货币财富效用的角度论述了金融杠杆与总体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并认为杠杆的顺周期性是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的重要原因[1,2]。Rioga和Valev(2004)以及Shen和Lee(2006)等发现,尽管金融发展在总体上有助于促进GDP增长,但过高的金融杠杆仍然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3,4]。Wagner等(2010)研究表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可能使金融机构过度借款,而过高的杠杆率水平将导致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从而增大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5]。Mendoza(2010)的研究显示,杠杆水平会在经济扩张时期出现上升,而当杠杆比率足够高时会触发约束效应,并通过费雪通缩机制降低信贷、资产价格以及抵押资产的数量,从而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6]。Era和Narapong(2013)的研究就表明,在很高的金融杠杆水平上(私人信贷占GDP的比例超过100%),金融杠杆的上升将显著增大宏观经济的波动性[7]。张成思(2015)指出,“在长期,较高的金融杠杆水平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融资,使资金运用更有效率;在短期内,金融杠杆规模的快速升高往往以为是金融泡沫[8]。
总体看来,马勇、陈雨露(2017) 采用私人信贷部门杠杆率得出,金融杠杆对宏观经济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即随着金融杠杆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速会先升高后降低,存在一个“拐点”[9]。李扬等(2012a,2012b)的研究认为,虽然杠杆比率究竟居于何种水平为佳,迄今并无定论,但随着杠杆率的不断上升,风险将会不断积累,因此,杠杆率会有一个阈值,超过阈值将可能导致经济和金融危机[10,11]。Korinek和Simsek(2016)则基于新凯恩斯模型研究了由杠杆推动的流动性陷阱及其宏观政策应对效果,其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在应对过度杠杆问题时的效果要优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12]。
2.市场流动性的内涵与测度
由于流动性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且在现有大多数文献中,对流动性的研究仅仅局限在某一视角,因此,不同人基于不同角度对流动性含义的研究也是不同的。
Keynes(1930)首次提出流动性的描述性定义,即如果一种资产与另一种资产相比更容易在短期内变现并且不受损失,则这种资产比另一种资产更具有流动性。随后,1936 年Keynes又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他认为所有资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流动性,但最富有流动性的资产是货币。后续研究均建立在Keynes定义的基础上,学者们自然地将流动性与货币等同起来,货币成为流动性内涵最基础的部分。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流动性内涵显然早已超过货币的范畴。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