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献 综 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在金融领域,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产生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的金融业态,以其特有的运作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一、国外研究
国外部分学者认为电子金融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盈利的改善。Muller[1]认为互联网技术能够推动银行以更新颖的方式提供银行服务,电子金融有助于促进银行创新。同时,部分国外学者认为电子金融将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他也认为大量投资者为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而涌向在线金融产品,这将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带来巨大的冲击。Frust[2]通过研究2000-2010年国际银行的利润率发现,平均而言互联网银行比非互联网银行的盈利能力表现更加出色。DeYoung[3]通过比较2001-2011年间,美国最先采用互联网技术的424家社区银行和另外5175家没有采用互联网技术的社区银行的运营情况,发现电子金融能够促进银行的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支票账户余额减少而货币基金存款账户余额增加。
二、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较早就开始关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的影响。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银行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促进自身发展,故而互联网金融不会从根本上冲击商业银行盈利;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市场,将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兰秋颖和谢尔曼[4]认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是网络平台通用性、产品风格亲民化等,而商业银行的优势则是资本积累、大客户基础、风控体系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商业银行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究竟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狄平、洪泽[5]认为网络金融的创新特征将会使其对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带来巨大变革。近年来,结合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变化。
(一)互联网金融不会从根本上冲击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宫晓林[6]认为互联网金融暂时不会改变商业银行的盈利方式。认为信贷市场有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体,大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能够满足大企业的贷款需求,但不能有效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贷款需求。并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客户渠道、定价、融资、战略等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王达[7]认为尽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对商业银行产生冲击,但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关系是主流。吴晓求[8][9]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替代边界,提出未来金融发展的格局是在竞争中共存、在共存中竞争,他认为互联网与金融具有基因契合的特点,能大大优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风险配置、支付结算和竞价机制功能。实证研究方面,沈悦和郭品[10]运用“文本挖掘法”从金融功能的四个维度构建互联网金融指数,实证检验了2003—2012年我国36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数据,发现互联网金融著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对互联网金融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最强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较弱。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带来巨大冲击
邱勋[11]通过分析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理财产品等,认为互联网理财基金短期内吸收了大量的资金,对商业银行造成了显著冲击。皮天雷和赵铁[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交易成本低、资金配置高效、支付便捷等优势,这对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形成了全面而持续的强大冲击。王静[13]提出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与商业银行形成了资产端错位竞争、负债端快速分流、支付端分庭抗争的局面。郑志来[14]认为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利用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能够极大降低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会压缩传统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分流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取代传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因而对商业银行产生深远影响。实证研究方面,王锦虹[15]采用德尔菲法问卷调查与模糊层次分析法,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类和中间业务的影响较小,但对负债影响较大。陈艺[16]通过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学习效应的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有显著的竞争与替代效应,并且主要体现为对存款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冲击。张君和刘靖[17]采用DEA模型衡量商业银行的资本配置效率,发现商业银行的资本配置效率受互联网金融影响而显著降低,并且对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配置效率负向影响较大。申创和刘笑天[18]利用国101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较小,而消极影响较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