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博物馆的虚拟现实合成APP开发文献综述

 2022-08-09 19:38:22

一、面向博物馆的虚拟现实合成APP开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2004年,Li-Der Chou等人在PDA上开发实现了一套多媒体博物馆引导系统[1],针对一位普通的访客在欣赏一幅展品时,仅能从自身的角度以及一些标签简单了解该幅展品,但缺乏一些多媒体资料对该展品进行深入的介绍,以及不能根据游客的实时位置动态变换PAD上多媒体展示的内容等问题,该博物馆引导系统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通过在展品旁安装红外发射器装置,通过红外线的方式将展品ID传输到PDA上,在PAD上根据展品ID自动检索访问者正在观看的展览,提供该展览相关的多媒体信息。引导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引导系统结构图

来源:参考文献[1]

在2009年,Erich Bruns等人提出了一套“Phone Guide”博物馆引导系统,采用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文物的识别,该系统在移动端实现,不依赖网络传输,避免了网络传输过程对文物识别效果不稳定性的影响。但移动设备的计算能力有限,无法承担短时间内大量的计算,因此该神经网络模型被设计为两层网络结构。该系统采用了蓝牙发射器定位模块,通过移动终端接收蓝牙信号,定位游客当前所在位置,减少待识别展品个数,提高识别速度。神经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神经网络结构图

来源:参考文献[3]

在2016年,上海自然博物馆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推出了一款《掌上自然品鉴——2016物候日记》的增强现实月历,用户先下载《掌上自然品鉴》APP,打开APP将摄像头对准月历上的猴子图片,猴子的3D模型便能栩栩如生地显示在手机上。用户可以移动月历图片或者手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欣赏这些动物,还可以点击屏幕中若干个按钮,了解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物种分类、形态特征等内容。APP图片如图3所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