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 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微信之父”张小龙漫不经心地掏出放置在裤子口袋里的手机,向大家展示了一张在现在看来颇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时,大屏幕中的白板上依稀显示着:应用号 、2016.1.9。这一天被视为微信小程序(当时还叫做应用号)的启动日。
小程序这一产品形态,并非微信首创。在互联网行业,哪里有聚集用户的大入口,哪个产品就都有这个想法。几年前,百度就曾经推出过轻应用,甚至包括UC、豌豆荚等浏览器和应用商店在内,也都尝试推出过这一功能,但基本上没有一个将这个事情做成了。
这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用户在哪儿,哪儿才能做成“轻应用”、“小程序”,而上述失败产品的用户量级,都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往往是平台单方面有激情,而开发者却没有从中捞到多少好处。
此外,这也与当时的市场环境紧密相关,2013年前后,应用市场领域尚未开始或者才刚刚开始整合,起码还未出现明显的颓势,因此开发者也不会对“轻应用”或者“小程序”这个方向产生兴趣,重点还是主攻传统APP市场。
这种情况下,开发者对于APP展示的需求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而小程序,就恰好满足了开发者、创业者的这种展现需求。
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小程序的用户有19%来自三线城市,31%来自四线及以下城市,即来自三四线以下的用户超过了一半。“我要开多少店才能接触到这些用户啊!”陈琪在接受《21CBR》记者采访时说。
在2018年1月15日的微信公开课上,小程序首次公布了诞生一年来的关键数据:日活1.7亿,上线58万个,开发者超过100万,第三方开发平台超过2000家。
小程序目前主要有五大类:零售、电商、生活服务、政务民生和小游戏。阿拉丁指数的统计显示,2017年,从C端用户访问分布来看,零售类占24%,出行交通占21%,工具类占18%,餐饮占13%,生活服务占11%;从B端小程序数量分布来看,生活服务类占比最高,为21%,工具类占18%,零售类占17%,餐饮类占11%。
小游戏于2017年12月28日上线,由于时间较晚没有被纳入上述统计中。作为小程序的子类目,小游戏将是小程序的下一个发展重点,为微信打开巨大的游戏市场。阿拉丁小程序总榜显示,自1月下旬以来,游戏类已占据榜单前十名的5-6位,其中微信自主开发的“跳一跳”小游戏自上线以来高居第一位。
对于微信而言,在完成订阅号、服务号的布局和用户习惯培育之后,进一步往具体应用的部分功能方向推进,加上庞大且固定的活跃用户基数,理论上还是可能成功的。
微信把小程序定义为一种“新的应用形态”,并强调其与订阅号、服务号等是并行关系,目的就是希望把用户使用APP的动作转移到微信上来,且不用担心太多的应用占据,这对用户和开发者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发者、创业者必须做一款APP才能让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触达用户,往往推广一个APP用户的费用不菲。小程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省开发成本,还可提升研发效率,开发人员只需要研发出一款适用于浏览器应用的产品,就可满足不同操作系统的使用需求。
产品的“个性”往往能够决定其营销的核心竞争力,张小龙解答了小程序的四个特性:无须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须卸载。不难发现,这些个性围绕用户体验展开。小程序的个性强调了微信的工具属性,就是提高效率,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须卸载。其在内测时的定义就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从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角度来说,这种体验是难以拒绝的。
另外,入驻小程序的APP营销推广工作也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微信的注册用户已破9亿,用户在微信使用了该应用,就等于得到露出展示的机会。
对于普通微信用户而言,小程序可能跟自己的直接利益关系没那么大,不过客观上也有体验提升:APP功能可以直接通过关注小程序来实现,所以用户就省去了安装下载卸载等一系列动作,对那些使用频率不高的应用来说,完全可以用小程序代替;另外,用户也免去了不定时下载软件更新包的困扰。
微信有了近10亿用户,这是连接人的部分;而通过小程序,微信可以连接物。未来,小程序会成为万物互联的一个协议吗?微信会成为连接万物的入口吗?想象空间一下子被拉得更大了。
(二)研究主要成果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