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案设计与应用文献综述

 2022-08-12 11:19:51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现状

为了对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以“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为主题词汇在中国知网进行了文献搜索和树立,截止至2020年12月,如图所示:

从2007年起,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式教学开始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2014年达到峰值,反映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目前在对任务驱动教学研究中,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或者教研员都利用他们在前线或者领域的教学经验和见解,分别制定了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如成都市信息技术教研员艾奉平老师认为“首先进行任务的设定进行驱动,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互相讨论达到任务的的完成,最后进行总结和评价”的模式;伍文庄老师的做法是“课前充分考虑任务的质量,然后再创设情境并且明确目标,进行研讨,一步一步的尝试解决,最后引导实践”。上述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虽然会存在一些差异,但在某些程度上都会达到一些共识,如“任务驱动”都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所创设的任务都会需要一个具体的目标指向,并且对要求对情景进行创设和小组协作;以任务为学习活动的中心。香港教育署也在一份计划书中指出,任务驱动教学应该包含五个特征:(1)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2)要给任务的完成,创设出一个合适的情境;(3)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学习者的思维模式;(4)任务活动要导向任务作品的产生;(5)在任务完成后,学习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框架。概括的说,任务驱动教学形成了“始终以学生自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其次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并且以任务的引导为主要钱索”的基本特征。

2.国外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现状

最早在美国兴起的WebQuest课程计划,就是一个“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的典型。Just-in-Time Teaching(适时教学或及时教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高校本科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策略。诺瓦克认为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与学的策略。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Jane Willis,他在1996年的《任务驱动学习框架》一书中勾划出了一个详细的组织教学模型,其中包括三个阶段:介绍主题和任务的前任务活动阶段;完成任务和准备报告计划的任务周期阶段;分析和再练习的语言聚焦阶段。1998年Skehan肯定了Jane Willis在1996年的研究成果,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注重意义、任务首要、解决实际问题、与现实活动紧密联系、任务结果评估这五大特点。早期学者们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从教学阶段和模式上作出了研究,明确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是完成给定的任务,更要注重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意义与自身发展。Zhenli Gu在2016年位于捷克布拉格的国际会议中提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需要经过解析和讨论,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合作探究获得意义建构。任务驱动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运用,能够在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

3.国内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现状;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打下基础。2000年,教育部发布教基200033号通知,通知主要内容为: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中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许多学校虽然积极地响应号召,但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却不容乐观,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因此,在教育实践后难以达到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宗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