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群个性化饮食管理的研究与实现文献综述

 2022-08-12 11:27:17

一、文献综述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发展、环境污染、工作压等因素的重重因素包围下,肥胖的发生率不断提高。一项新的研究分析表明,目前全球肥胖与超重人数从1980年的857万上升至如今的21亿,肥胖人数呈现出迅猛的上升势态。成人增长28%,儿童增长47%,肥胖逐渐呈现出低龄化趋势。[1]作为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肥胖损害健康,加重心脏负担,造成心功能下降,带来冠心病、心梗、脑梗等严重疾病,并且导致多种并发症。而大量的研究表明,肥胖的发生大部分与膳食结构有关,现今有许多研究者对于肥胖人群的个性化饮食推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来对不同个体进行推荐。本文将通过文献了解目前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成果,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后续肥胖人群个性化饮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累积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者对于肥胖人群个性化饮食管理的设计更多从中医食疗角度进行研究。

中医学科认为肥胖是由于过度饮食,喜食甘甜油腻食物,或缺乏体力活动等原因,使脾虚失于健运、酿成痰湿,气机运行不畅,血行瘀滞,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2]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系统》一文中,李东遥等学者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提出九分法体质,分别为和质、阴虚质、痰湿质、特禀质、气郁质、湿热质、阳虚质、瘀血质、气虚质[3]。而早在2011年王琦、朱燕波等学者在《肥胖、超重与正常体质量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比较研究》中就对肥胖体质分了五种类型,分别为胃热滞脾型、脾虚不运型、痰浊内盛型、脾肾阳虚型、气滞血瘀型。[4]2016年陈禹等学者在《基于中医体质的营养学研究方法探讨》对体质成因以及调理方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体质由先后天因素所决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5]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调理体质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营养则为体质调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我国研究人员在九型体质针对体质与病症、性格、年龄、性别差异进行大量研究,针对体质对人的多方面表现研究,发现接近一半的超重、肥胖人群被辨识为偏颇体质,其中单一偏颇体质以气虚的偏颇所占比例最高;而对于超重、肥胖人群的兼夹体质分析亦不难发现超重、肥胖人群均以气虚质的兼夹最为普遍,气虚质与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6]

在了解到肥胖的成因以及体质分类之后,我国研究者多采用食物疗法进行治疗。中医针对肥胖的食物疗法是在是在食品学、营养学、烹饪学等科学领域中引申而来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中国的“食疗”经历了千百年的积累沉淀,发展成了现在的中医食疗学。中医食疗学以辩证施食为原则,按照“凡欲治疗,必先食疗,食之不愈,后乃用药。”而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膳食在医疗保健中对的作用以及应用规律。[7]食疗需要因人制宜,也就是根据人群的体质来给出食疗建议。食疗分为两部分,食疗和药膳。食疗是通过饮食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药膳则是在食物中放入药品,以起到食借药力的作用,在饮食中就可以进行调理。[8]具体方式为通过对膳食营养调查、人体成分测量、营养代谢指标测定来进行基于中医体质的营养评定。通过制定膳食指导、合理膳食结构配合利用食物性味功效,进行辩体食疗。并利用生物活性食物成分,调理体质防治疾病。现代的食物疗法总体上秉承不破坏食物原有特性的原则。烹饪时选取合适的做法,添加定量的中药在食物中,达到既能填饱肚子,又起到了防病、保健的效果,加之药膳可口、便洁的优点,更容易让大众所接受。[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