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具有启发性、建设性的成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对国内外部分学者的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微课;项目式教学
一、文献综述
21世纪,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这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如今,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已经是每一位教师都在做的事情了,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当然也不例外。几年前,我国贫富差距大,许多地区的学校还没有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只在一些大城市得到重视。现在中国进入了脱贫攻坚的关键年,计算机能够得到普及,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得到重视,从以前的“电脑课”向现在的“通信技术”课程的转变,能深刻体会到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发生的重大变革。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新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新课程改革的实行让各科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能否认的是,老师们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选择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信息技术课堂存在效率低下的情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选择并合理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已经迫在眉睫。
1.1 国外信息技术教学概况
美国并不向学生提供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中介绍一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开设了专门的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或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人工智能等多门课程。[3]日本强调的是计算机教学先行,他们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视学生信息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他们过去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技术的知识,现在转变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计算机输出其他信息技术为手段来解决实际学习问题,并从中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在1988年就将信息技术列为了中小学必修的核心课程,2000年又将信息技术(IT)课程正式改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在德国要求对所有13到15岁的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瑞士在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之前全面创设信息技术条件,不仅从硬件更从教师培训角度积极准备。[4]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