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综述: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外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涉及影响因素、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等。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影响因素,从学校方面看,主要有学校的基础设施、技术支持、班级容量以及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等因素;从教师方面看,主要有教师自身的态度和信念、教师自身的信息知识素养和技能等因素。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验给我国带来的启示是:加强学校与信息技术公司的合作,提高硬件、软件的投入力度与利用率;教师应建立正确的“整合观”,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强课内整合与课外整合等。
- 国内研究综述:
1999年,计算机教育更名为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计算机教育的一套思想理念。一开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逐渐地,课程的目标实现了从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到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和课程内容的转变。201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工作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研制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从而实质性推动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它是一个开放创新的课堂,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知识建构的过程,关注师生互动交流等,倡导深度教学,强调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课堂中,如何协调、控制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难题。
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养。 中学是信息素养培育的关键时期,然而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整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强,忽视了对信息思维与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本轮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成了红遍网络的热门词,各学科围绕《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结合本学科课程特点、教育特色提炼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新浪潮。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新课程的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新理念、新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着重从计算思维、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来培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如何协调、控制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难题。
- 研究主要成果
新一轮的改革已经开展,本轮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成了红遍网络的热门词,各学科围绕《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结合本学科课程特点、教育特色提炼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因此本论文拟解决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主要从计算思维、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来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主要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不同学科在核心素养教育指导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把握学科核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人生发展平台。对我国当下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教学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对教学方法实现创新性的应用,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素质提供较完善的理论依据及实施方法。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