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亲情式血压管理APP——血压暖暖前端的设计和实现文献综述

 2022-08-12 11:30:16

一、文献综述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是心脑血管意外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3]。传统的高血压患者门诊随访就诊模式中存在血压监测频率低、患者依从性无法保证、“白大褂效应”、医患关系常处于割裂、不连续的状态等问题[4]。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等新型技术与产品的广泛应用,基于互联网的新型高血压管理模式为高血压的防治拓展了新思路。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基于互联网的的高血压管理模式研究主要有“互联网 自我管理”,“互联网 家庭管理”,“互联网 社区管理”三个方向。

1.互联网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 20 世 纪 60 年代,用来强调患者参与治疗情况,以减少慢性疾病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促使患者积极应对疾病状态[5]。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对于自我管理的内涵,国内外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Clark 等认为,自我管理是个体每天必须完成的用来减少和控制疾病对个体健康影响的任务;Holroyd 等认为,自我管理是在专业保健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所承担的具有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6];Alderson 等将自我管理定义为基于成人的个性化治疗和病例管理理论的跨学科小组教育[7]

随着“互联网 其他领域”模式发展迅猛,技术趋向成熟,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自我管理模式诞生。为探究“互联网 自我管理”的高血压管理模式的效果和影响,大多采用实验研究法,根据某一控制因素是否有互联网技术支持,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记录两组干预前后的血压情况,数据处理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互联网 家庭管理

家庭管理模式基于患者或家属在家中测量血压的测量方式,贾师捷等人指出家庭监测简易可行,适宜在高血压患者人群中推广;能预测心血管疾病,为高血压的分级管理提供价值[1]。Katrin Uhlig等人证明了在家中自测血压(SMBP)相比于常规治疗能降低血压[2]。而孟文文等人指出传统的家庭血压监测方式存在缺乏规范的指导、手写的血压信息完整度和精确度不足、血压信息反馈缺失等诸多弊端,提出将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入传统的家庭血压监测,形成远程血压监测模式[4],即“互联网 家庭管理”模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