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019 年 3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报告[1],提出以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学习效果、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 2019 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强调:“深入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战略研究,探索智能教育的发展战略、标准规范以及推进路径”。 [2]
教育部部长提到的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形成的教育新模式,是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从智能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智能教育”实际上是智能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多种应用形成的智能化教育新形态[3],是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但在近几年的学术研究、行业方案及学校信息化实践中,人们广泛使用的却是“智慧教育”这一概念。
针对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的关系,祝智庭等[4]提出智能教育是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郑旭东[5]认为智慧教育2.0即智能教育,蔡连玉等[6]则提出智慧教育2.0是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所追求的理想形态,而在《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中既有“智能教育”也有“智慧教育”。因此,为推进智能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必要厘理智能教育的内涵、形态及其与智慧教育的关系,辨明未来发展的方向。
当前,智能教育发展属于正在进行时,是教育信息化正在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是目前技术条件下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新型教育形态,具有现实性、先进性、与智能技术的同步发展性;而智慧教育发展属于将来完成时,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方向和目标愿景,需在智能教育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更合适的技术和社会发展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具有未来性、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目前所称的智慧教育至多只能算作智能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7];但是,在教育系统的局部领域、部分子场景应用中,智慧教育有可能率先进行智慧化探索和尝试,如可以基于智能化教学环境开展智慧学习,实现转识为智、智慧发展。期待广大建设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努力,积极开展试点建设与创新实践,探索和推进智能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二)研究主要成果
人工智能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及中在情绪识别和专注评价上。目前已经投入试验并得到一定反馈的实践并不是特别多。在有限的教育实践中,令人印象较深的是海风“好望角”教育AI系统、杭州中学“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汉王教育公司“CSS课堂呵护系统” [8]。
这三个教育系统都是类型相近的智慧教室系统,其共同点是在教室中设置摄像头,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实录,同时对学生进行人脸识别和情绪分析,从而判断学生上课的专注度。其中汉王教育公司“CSS课堂呵护系统”还包含有动作分析,分析学生是在回答问题、书写或瞌睡。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