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文献综述

 2022-08-19 14:21:07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自主建设的不断开展,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发展也在有序地向前推进。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而自发组织形成,并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3],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国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出现了基于大型计算机的,集中式的第一代学生社团管理产品。随着计算机的逐渐普及,9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社团管理产品,但不足之处在于无法进行信息共享。新一代的社团管理工具运用了更加完善和成熟的硬件设备,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的优势,使系统的运行更加高效合理,为学生社团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生机活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社会人口的不断流动,高校学生在不同背景、信仰和成长经历更加多样化,而多样性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机会[1],学生社团所提供的多元化的交流体验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对社团的类别、功能和特征都有较为深刻的研究。美国M.D.Zisman 教授对高校社团进行充分调查分析,总结了社团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他认为要建立起新式的、信息共享的资源管理平台,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实现社团成员信息的存储与管理,并能够进行综合技术的研究[4]。2007年,Kwonetal提出了“参照设计模型”的理论,指出了将不同角色的用户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性。2009年,Chenetal形成了以“合作机制”为核心的模型方式,旨在通过“信息合作”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拓展了社团管理系统的内涵和外延。

虽然国内计算机的使用和普及晚于西方,但随着高校社团的蓬勃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社团信息化管理系统也逐步得到广泛使用。目前,普遍使用的主要是JSP技术,它能够较大地提高系统的运行效果和速率。社团管理系统一般由社团门户网站、社团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等部分组成,提供社团管理、成员管理、活动管理、财务管理等功能和服务[5]。李轮指出了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若干维度和因素[6],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以进一步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施卫华提出了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重要形式是参与社团管理[7],要实现从被管理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转变,从被动接受到自我提升转化的治理功能转换。

此外,一些学者也在不断探索新型的社团管理模式,毕于建、甘慧敏认为基于自组织理论[8]的社团管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让社团成为展示学生才艺,增长智慧才干的靓丽舞台。

(二)研究主要成果

现有基于SSH的社团管理管理系统[9],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模块、社团负责人模块和会员用户模块三部分。不同角色有相应的功能和权限,如系统管理员模块支持活动经费审批、器材场地审批、注册会员管理、收支查询统计、社团负责人管理等功能。该系统采用SSH框架,该框架将Web J2EE中的“Struts”、“Spring”、“Hibernate”进行整合和集成,并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四个相互衔接的层次,分别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域模块层”。开源的SSH框架既继承了J2EE的分层架构模式,又对其进行完善和提升,提高层级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以降低系统耦合度,使之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和可拓展性,降低系统开发难度,提升系统开发效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