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代经济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货币经济,货币行为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始终。利率是核心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渠道是重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从国外研究来看,国外学者对长期实际利率波动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效应进行了研究。自 Fisher ( 1930 )[1]开创性地将名义利率区分为实际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后,经济学家们认识到,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行为主要是受实际利率 (而非名义利率)的影响。1970 年代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指出过低的名义利率和负的实际利率无法有效动员储蓄支撑投资。 为此, 广大发展中国家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浪潮。 遗憾的是,很多国家 (特别是拉美国家), 在放开利率的同时或不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 这促使人们对利率市场化及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重新进行反思。 以 Fry ( 1978 )[2] 为代表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表明, 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提高实际利率有助于储蓄、 投资和经济增长,这得到了大量支持 。不过,这类实证研究往往是以代表性发展中国家为样本,由于样本和变量选择的不同,也有学者得到与之矛盾的结论,(如 Galbis ,1979 等)。 当然, Galbis(1979)[3]也承认,数据对检验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相反的结论可能是数据质量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就是名义利率上升并使实际利率由负转正并逐步接近均衡的过程 ( Honoban ,2000 )[4]。后期国外也有些学者认为人口增长率与人口结构会影响长期实际利率波动,例如 Croix 等(2013) [5]在消费者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建立模型,发现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利率下降,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有些学者认为科技进步与延迟退休会影响长期实际利率波动,例如 Andrew Haldane 等(2015) [6]认为,科技进步带来的人工智能将使大量工人失业,劳工的议价能力和所得利润份额会相应的降低,从而使得总需求增长缓慢、最终造成低通胀,这将迫使英国央行实施更宽松的政策措施,促使长期实际利率下降;Mcclurg [7]等指出由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即将退休,政府的延迟退休政策将改变个体预期,促进消费从而影响长期实际利率。
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利率波动的影响因素也作了不少研究。宾国强(1999)[8]以“麦金农—肖金融深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1978-1996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计量上得到了利率与现实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实际利率每升高1%,金融深化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将分别提高0.784%、0.879%,从而肯定了实际利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沈坤荣、汪建(2000)[9]在宾国强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的改进,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数据分为1989年前后两个时期,得出结论:1978—1989年中国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融深化理论”倡导的高实际利率,而1990年之后,由于市场类型发生根本性变化,实际利率上升对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己经基本不复存在,即使是有,也是反向的抑制作用;郭菊娥(2001)[10]对1984—1999年国内信贷总额增长率、实际利率水平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各时段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认为实际利率机制作用效果相对较弱;杨文奇,曹雨平,李怀祖(2003)[11]对1985-2002年实际利率与宏观经济目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实际利率与GDP增长率和物价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与就业率和国际收支则不存在相关性。方宜霞(2007)[12]在实际利率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中发现,在影响消费增长率的因素中,收入与消费增长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利率与消费增长率之间是负向相关,但不同种类的利率对不同群体的消费增长率影响不同,实际利率对最终消费增长率和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影响要大于名义利率对两者的影响,而在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中,名义利率的影响要大于实际利率的影响。由于在总的消费增长率中,实际利率的消费弹性较低,且居民的消费倾向是不断下降的,因此,央行在90年代8次下调利率以促消费增长但却收效甚微。马理、张方舟(2017)[13]基于世代交叠模型构建了一个跨期的个体与厂商模型,研究人口结构与增长率、科技进步以及退休制度对长期实际利率波动的影响机理;然后基于 75 个国家 30 年的数据,使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从总量检验与分量检验两个方面对长期实际利率的波动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导致利率在长期中下降;人口增长率、社会的科技发展程度与长期实际利率成正比;适当延迟退休可以降低老龄化对长期实际利率的负面影响。高磊(2020)[14]采用局部投影方法分析了重大疫情对实际利率的长期影响,同时构建包含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疫情冲击对我国实际利率的短期影响。 研究表明,历史上重大疫情爆发会在 10-30年内降低实际利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会在 1-5 年内抬高我国企业融资实际利率;积极货币政策干预有利于缩减企业融资实际利率增幅,而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则有助于强化货币政策效果。
- 研究主要成果
利率究竟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发展,利率决定理论实现了由局部均衡向一般均衡的转变,得到不断的完善。经济学史上有多种解释,影响较大的有六种理论[15]:
2.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对利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点的,理论核心为平均利润率。他认为利息率决定于平均利润率,并且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利息率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利润率,另一方面受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比例的影响 此外,他认为法律和习惯等因素也有较大的作用。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对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利率决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2.2古典学派的实际利率理论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古典学派认为,允许自由竞争的市场本身具备使市场达到并维持充分就业状态的能力。所谓均衡利率就是市场在实现充分就业的状态下,由储蓄和投资共同决定的。古典的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取决于储蓄和投资的均衡点。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当利率提高时,投资额会随之下降;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当利率提高时,储蓄会增多。其中,马歇尔的“储蓄投资利率论”和费雪的“借贷资本利率论”是古典的利率决定理论的代表。马歇尔认为,人们因等待而形成的延期消费构成了储蓄。利率越高,人们延期消费的愿望越强烈,资本供给就越多。现实生产中,边际生产力递减,资本的需求会随着利率的上涨而下降。所谓市场均衡就是资本供给等于资本需求。费雪认为,利率只是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进行交换时的一种贴水,既受主观因素决定,也受客观投资机会影响,人们的时间偏好在其中起核心作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