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较为稳定,且我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由于我国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部分企业受到宏观经济下行的冲击,现金流难以及时收回,经营较为困难,这导致了商业银行贷款出现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国内外学术界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AntonioSaacute;nchez Serrano(2021) [1]研究了75家欧洲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宏观经济情况之间的关系,两者呈负相关,不良贷款率较高与正常贷款增长较低相关,并认为不良贷款率下降幅度较大的银行倾向于向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贷款。
Quang ThanhPhung,HuongVan Vu,Huy PhuocTran(2021)[2]使用OLS、固定效应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来研究银行内部资本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发现不良贷款与银行效率呈负相关,资本与银行效率呈正相关。得出结论:银行应该持有更多的资本,以减少不良贷款的影响,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
谢易和(2020)[7]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处置不良贷款面临的问题,内部存在法律清收难度大、债务人信息获取难、相关税费成本高的问题,外部存在信息不对称、资金成本高、司法执行难的问题。
苟洲旻(2020)[8]认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是由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等共同促生的结果。经济上行期,商业银行对于放贷审查不再严苛,很多存在较高风险的项目也可能从银行顺利借贷。当经济回落处于下行期时,这些项目便因为经济危机无法如数偿还,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同时就目前而言,国家政府层面的政策性贷款所导致的不良资产占有十分大的权重。另外,政府所谓的定点放贷也是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破坏了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地方政策保护的思想也使得商业银行不能按照放贷原则发放贷款造成了巨额不良资产的形成。
淡燚(2018)[9]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抑制作用。经济基本面好,商业银行不良率低,势必有通胀风险,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既助于稳定物价,又不会提高商业银行不良率;经济基本面差,商业银行不良率维持一个高企状态,此时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刺激投资,净出口,在货币超发的状态下,货币增速远高于不良贷款形成速度,商业银行不良率趋稳或下降。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