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前言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Hacker”,由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书中提出,本义是指基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 [3]。
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知识与技能,遵循自由开放、创新创意、探究体验的教育理念,以实践创造学习为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4]。根据地区差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一节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课程,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信息核心素养, 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 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创客空间随着创客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创客空间是一个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的实验室, 创客们可以在创客空间里共享资源和知识, 来实现他们的想法[5]。美国的创客空间大多数都是独立的,而中国的创客空间大多建设再各级各类学校中,创客们往往需要面临各种竞赛。
STEAM教育代表Science(科学)、Technology (科技)、Engineering (工程)、Arts (艺术)、Mathematics(数学)。STEAM教育强调知识跨界、场景多元、问题生成、批判建构、创新驱动,既体现了课程综合化、实践化、活动化的诸多特征,又反映了课程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的本质诉求[666]。总而言之,STEAM教育强调跨学科而创客教育强调创造性思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学术界普遍认为创客文化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车库文化,美国家庭里的车库是一个自由又富有想象力的地方,现今很多著名品牌诞生于此,例如苹果、谷歌、亚马逊等等[7]。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被认为是创客运动最早起源地[8]。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加入“创客运动”,实施“创客教育”,创客教育也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创客教育是将社会与学校两个教育场景结合,国外的创客教育课程相比较国内更丰富,包括Scratch编程、智能机器人、激光切割、开源硬件设计、数字加工等等,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我探索精神与沟通交流能力。澳大利亚的Arthur Phillip高中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明确了课程目标:(1)正确合理的描述表达该现实存在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应用该方案去解决问题;(2)正确评价解决各种问题的不同方案,并分析方案的优缺点;(3)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种信息和技术使用策略及方法。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也鼓励创新,这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创客浪潮;2016年,日本发布的《日本振新战略2016——面向第4次产业革命》,将编程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范围[9]。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