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作为国外医学信息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分支[1],国外的有关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有了长达几十年的历史。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定义和认识方面,美国著名医学教授Morris Collen认为医院信息系统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来帮助医院从业人员完成收集、存储、处理、提取患者在医院各个科室的诊疗信息和医院行政管理信息,从而提高医院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使医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来为患者服务[2]。
美国作为全世界医卫信息系统研发、应用的领跑者,有许多公认的成功的系统在医院有效地运转着,比如盐湖城LDS医院的HELP系统,退伍军人管理局的DHCP系统[3]。在六十年代初,美国麻省总医院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代医院信息管理系统——COSTAR,并将这一系统真正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同时经过不断改进和优化,系统的规模逐步扩大,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临床患者信息系统,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进入七十年代,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的飞速发展,西方各国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有了极大的发展。财务收费、挂号登记、行政管理等业务方面已经在绝大多数医院实现了信息化、标准化的管理。近些年,美国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这更是得益于互联网公司对医疗信息化的重视和投入。如Google公司跟美国国家医疗中心合作,为全美几百万名社区患者都建立了一份电子档案,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之间进行直接的互动,从而使医生、患者、患者家属互相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最新状况。同时在医疗立法上,由克里顿签署的医疗保险改革和医疗电子商务标准化的立法于2000年10月16日获美国国会批准生效。该立法规定了可以用广域网来处理资料,真正做到了把纸张操作变为电子化操作。
日本对于HIS系统的研究是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发展到70年代,该系统在医疗领域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即使是在小医院、诊所中,也得到了推广和使用。日本医疗IT化进程的持续发展与E-Japan,U-Japan等政策的实施有着密切关系[4]。当前,日本的HIS发展趋势主要是系统化和网络化,开始采用自上向下的发展路线。即以大型机为中心,尽量采用微机和网络技术来支撑整个系统。
欧洲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条件支持医疗系统的开发,所以HIS的发展比较晚,大多数医院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欧洲一直致力于欧洲的一体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同样值得关注。欧洲的HIS系统的特点表现在所有的医疗信息都能够在欧洲重点发展国家进行整合和共享,这也就是欧洲HIS的不同之处,即部分区域信息系统[5]。比如由丹麦开发的Red System系统能管理七十多家医院或诊所,由法国第八医疗保健中心研发的Grenoble Integrated HIS系统实现了多家医院与多所医药学院的一体化信息管理[6]。
2.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国外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就要晚一些,以南京军区医院用DJS-313小型机开发的医院信息系统软件为开端。早期只有极少数大型综合医院开展了相关研究,比如北京协和医院、北京肿瘤医院[7],而且研究目的也比较狭隘,没有将研究成果真正应用到日常工作当中。到了80年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例如工资管理系统、员工管理系统,以及后来的住院管理、药房管理等一系列基于局域网的小型部门管理系统开始在医院不同业务部门得到应用。近些年,一些综合实力强大的大型医院开始组织资源开发满足自身实际需求的医院管理系统。同时IBM、微软、浪潮等国内外大型IT公司也针对医院信息化推出了一些产品。目前全国有300多家公司在生产相关的产品。国内一些知名的公司,例如托普众邦、军惠、金仕达、巨龙等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东软随后也凭借自身优势进军HIS市场。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