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智能点餐APP的交互设计
-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的交互设计起步较晚,高校往往没有设立专门从事交互设计研究的机构,只有专业内部分教师在了解交互行业这一市场后自己研究,但成果不成体系。虽然社会上实力强的 IT 企业相继设置了研究交互设计的小型或微型机构,但也没有很显著的研究成果,与国外系统、完整的交互研究存在差距。这一现象与国家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国民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我国经济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互联网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在需求层次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人的需求更多地表现为基本的物质需求,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结构中的低层次需求,体现在电子商务中便是虚拟购物平台、虚拟试衣技术的兴起。此外,在医疗装置设计、动态人机工程分析、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与导航相关的交互研究等领域,交互研究发展迅速,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加快经济的发展,关注点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马斯洛说过,低级需求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更高一级的需求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只有当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才会向高层次的需求发展,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激励的动力。如今占主导地位的大多数人的需求刺激着市场发展,也影响着交互设计的进步。随着交互技术被应用到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领域,如目前热门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等,国内的交互设计由对互联网数据的研究开始转向对人的情感体验和视觉传达的研究,体现了用户对新时代高水平的体验的要求。
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交互层面的用户需求体现为用户情感上的需求,设计者运用良好的交互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创造条件使交互的过程有利于实现用户的自我完善。国外的交互设计研究的重心在于“人”,用户研究集中于人的行为和认知,多采用任务分析、计算机符号学等方法,研究的对象多是健康、文化、绘本等方面,如视觉设计和数字化文本交互。经过众多交互设计的研发者长久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交互理论和成果。把这些成果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呈现在用户面前的网站、电脑、智能家具等产品必然包含了较为成熟的交互设计。一些风靡全球的产品主要的设计部门对用户的心理、行为往往有很深刻的研究。
交互设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从研究数字、虚拟空间转向研究产品、环境等实体空间,把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人”上,深入、切实地调查人的心理特点,研究人的行为与认知。未来,交互设计必将更加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其设计理念被应用在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必将更加人性化,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会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二)研究主要成果
国内外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从2000年以来公开发表了大量关于交互设计的研究成果。经分析,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一类是侧重于交互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设计原则、方法、策略、模式等;另一类是侧重于应用研究,主要探讨交互设计在某些设计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情况。
- 侧重于理论研究的交互设计
2002年,Yee K P提出任何有人操作的设备或是系统,其操作均取决于用户界面所传达和反馈的信息,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观点,给出了安全交互设计的十项原则,包括:路径最短原则、边界适当原则、授权明确原则、可视原则、可撤销原则、功能符合预期要求原则、路径可信原则、可识别原则、具有表现力原则、清楚明确原则。
2008年,刘永翔对产品功能的可用性进行了阐述,对数据交互、图像交互、语音交互、行为交互等典型的交互方式进行了介绍,指出“操作使用自由”是理想的交互模式,提出交互设计的原则除了易用性原则外,还有规范性与形式美原则,合理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2011年之后,王玉珊等人对情感记忆进行了阐述,认为情感记忆在交互设计中具有以下重要价值:情感记忆有助于用户理解产品,有益于产生直觉反应,易于实现情感满足,能够唤起自然的感知。Song F H阐述了传统文化中的“五感六觉”理论,介绍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交互设计实践及其方法。李世国等人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交互设计理论,对交互设计的目标、用户需求、用户行为与交互形式、交互设计和应用、交互设计方法、交互设计过程、原型构件与设计评估等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给出了设计案例。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