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血压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控指南》得知[3],高血压在我国的患病率仍然呈增长态势,且在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处于较低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在《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4]中提出,在未来5-10年内要全面落实对成年人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慢性病指标的监测,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在网络普及的现代社会中,由国外研究经历以及结果来看,利用移动手机应用程序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控以及辅助治疗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数值[1]。我国目前老龄化问题显著,60岁以上人口有2亿多人,优质社会养老资源还不足以满足需求,依托于社区管理是破解空巢老人之痛的主要做法[5]。结合国内目前已经在开展的慢性病社区管理现状,实行老年人慢性病的社区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其生理指标水平以及提高患者高血压知识掌握率和满意度,对促进患者的生理健康有积极意义[6]。
(二)研究主要成果
目前我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逐步开始实行高血压患者管理,服务的内容包含病人筛查、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和体检。基本建立了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社区高血压病人管理体系,并引入患者与家庭医生签名绑定等形式。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将社区作为缓冲池,对于社区中存在的患者社区医生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接触与管理,将慢性病病人进行个性化区分,将病情严重的病人及时转至综合医院进行治疗,对病情轻微的也可以及时进行观测。能够促进患者在高血压自我管理方面承担责任,发挥自我效能[7]。
对于高血压社区管理方案,目前实施后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这种方案对于社区医生的需求量过大,社区医生无法完成对社区人员的及时回访以及随访等关键任务,加之基层医疗机构设施不齐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区承担全员健康管理的能力,且无法满足细致繁重的高血压社区管理的工作,社区管理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为补足社区管理的缺点,国内目前还推出了院内、院外结合线上线下的全流程干预模式进行高血压的防治,这种模式摆脱了社区工作,将患者与医护人员直接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高血压的防治效率,这种防控方案需要患者、医护人员通过任何可接入网络的移动通讯设备利用专用网络服务器进行高血压诊断评估和远程血压监测,是一种基于团队协作进行的综合管理[8]。
使医生与患者通过互联网相联系并进行远程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年人使用移动设备的熟练度要求比较高,老年人需要在终端按时上传测量数据,并按时与医生进行交流与回访。这种解决方案对于医生来说也是巨大的消耗,综合医院的医生就诊时间长,医院患者压力大,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这样依靠互联网的医患终端会因为医生无法兼顾而降低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医生也没有时间去发现潜在的高血压患者,无法达到对国民进行高血压疾病预防的效果。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