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2022-08-19 14:27:19

一、校园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 1996 年, 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要求到 2000年底,全美国的每个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要联上Internet,让每个孩子都能在 21 世纪的数字技术文化中受教育。现在,Internet已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地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数字化校园是现实校园在数字空间的虚拟表现形式,就如同每个公民有身份证一样,每个个体在数字化校园中也需要一个电子身份,这是一个统一的学(工)号,存储于校园卡中,所以校园卡管理系统成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卡管理系统是一种集校内身份认证、校务管理以及各项校园服务等应用项目的完整系统,总体目标为:加快校园信息资源数字化,通讯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智能化,管理结算自动化,提高校园整体工作效率;实现经营电子商务化,管理网络化,提高管理水平;更便于有效实施集中的财务核算管理,提高交易的安全性;一卡通用,为持卡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方便;多处消费,统一结算;便于有效管理,并最终达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最大限度的共享。其主要职责包括负责校内人员的身份认证工作,可针对特定群体开放特定场所,如门禁、图书馆、实验室等;负责校园卡的日常管理,如发卡、挂失、补办、注销等业务;负责系统中有关业务的资金清算;处理每年新生和毕业生数据;负责校园卡使用功能的咨询及其他相关业务,并在日常工作中汇总师生及网点对系统使用的意见和建议,据此来对系统进行研发和整改。目前我国大部分校园卡的建设模式一般为校方、企业及银行三方合作,采用易维护的B/S结构和J2EE架构,同时便于功能的扩展;校园卡的密钥由学校自主决定,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在建设的各个环节都采取了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全面覆盖卡、设备、网络传输、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设计、数据存储等方面,最大限度的确保整个系统运行稳定、高效、安全。

(二)研究主要成果

目前,校园卡管理系统以校园网络为依托,以校园卡为媒介,通过与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机房管理系统、电控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等多部门的众多应用管理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在各终端设备上实现个人身份认证、校园消费、金额服务、教学、门禁、考勤等多项功能,促进了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系统化,提高了教师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极大方便了广大师生校园内工作、学习与生活,校园卡俨然已成为师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必需品。

高校典例:

(1)清华大学的校园卡建于1996年,第一期工程由学校自行完成。2000年左右清华开始使用校园卡,卡片内记录持卡人的身份信息,作为工作证或学生证使用,其主要作用是身份认证。第二期工程,由学校各相关部门组成项目小组负责整体方案规划,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共同完成。清华大学校园卡二期工程采用“银校合作,以校为主”的模式,将银行卡与清华校园卡捆绑,系统建设完成后由学校负责校园卡的发放和管理工作,银行负责金融业务管理。

(2)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开始校园卡工程建设,2003年3月由网络中心开始负责筹划实施,同年5月方案出台,2004年7月广州三九智慧电子有限公司进行工程建设,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校园卡管理中心负责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卡的全称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园综合信息证件卡,其功能侧重于管理目前己经应用到生活消费、电子阅览室、门禁管理、图书借阅、考勤等系统。

(3)中山大学于2002年9月在中山大学本部推出“牡丹——中山大学联名卡”为学生省却了许多麻烦,校园卡系统由中国工商银行投资建设与维护,哈尔滨新中新电子公司开发实施,学校负责提供校园网等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由学校和银行共同完成。校方对校园卡的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在财务处与国资管理处设立校园卡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校园卡系统建设的工作,各校区设立校园卡校区服务部,负责本校区卡片的发放工作。服务部由银行工作人员和学校工作人员共同组成,协调工作,负责现金充值服务和金融结算等工作。校园卡系统允许各系统接入,为其提供人员在校内的统一电子身份标识,起到通行证的作用。其功能从银行、邮局到自助转账圈存和财务结算;从餐厅、超市、小卖部到上机上网、图书借阅和医院就诊;从通道、门禁出入到宿舍考勤和保安巡逻,共涉及 12 个分系统,是2011年为止的国内校园卡应用项目最多的系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