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摘 要:眼动追踪技术是基于测量注视点的位置或眼球相对头部的运动,从而实现对眼球运动的实时追踪。本文首先介绍了眼动追踪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技术的基本原理,在初始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已经取得的成果,对比分析各类眼动仪的功能特性,详细描述该项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可运用的领域,在实际案例中具体分析眼动仪的应用场景,列举出需要应对的关键性问题,最后给出自己的初步解决思路。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民消费水平上升,我国的电子游戏市场进行了快速的扩张,诸如Steam、Origin和Ubisoft等国外的游戏公司开始给予中国市场十分的重视及肯定。“第九艺术”电子游戏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常见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从上世纪至今,电子游戏产业有几点变化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第一是电子游戏意义的多样化。如今电子游戏不仅可以作为休闲娱乐的方式,它还在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使得电子游戏的意义不再只是单纯的感官享受,同时它也能够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第二是电子游戏设备的多样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游戏形式供我们选择,例如声控、触屏、震动反馈、体感游戏和裸眼3D游玩等等。科技的飞速发展一遍遍刷新着我们对游戏感官制造的认知,电子游戏的这种发展趋势不仅体现了游戏不断上升的沉浸式体验,还具有一定的超现实意义。眼动追踪(Eye tracking)是指通过测量眼睛注视点的位置或者眼球相对头部的运动而实现对眼球运动的追踪。[[1]]近年来眼动仪在可穿戴设备、VR/AR、人工智能及游戏等方面大显身手,这也体现出眼动仪的迅猛发展和未来庞大的市场价值。作为一类新兴的交互形式,眼动追踪如果能够作为鼠标、键盘的辅助输入源来控制游戏,那将大幅度提高人与计算机交互的效率和便捷性,并且能够使人机交互的形式上升一个维度。这对未来游戏行业,甚至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跨时代的意义。
(二)眼动追踪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成果
对于眼动(Eye movement)的最初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在中世纪人们才开始真正使用实验仪器追踪眼球的运动。[[2]]眼动仪的发明最早要归功于法国巴黎的眼科医生Louis Eacute;mile Javal,他在1879年发现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注视点并不是平滑划过所注视的文字,而是在某一个点进行停留,然后快速地切换下一个点,如图1所示[[3]],这种方式眼动方式在如今被称为“眼跳”(Saccade)。
图1 注视和眼跳的例子,证明了眼球不会平滑划过文字而是停留一段时间后快速跳动。
相对于国外来说国内起步较晚,对于眼动追踪技术大部分是建立在基本功能之上的重建或改进。20世纪80年代末,张名魁和孙复川等人研发出了红外光电反射眼动测量系统[[4]],它是利用人体角膜与巩膜的特性。通过红外光发射管、光敏管等器件发射及接收眼球水平运动时角膜与巩膜反射红外光线大小的变化来测量眼动[[5]],此项用眼动试验数据证明旋转汉字的识别时间和识别过程中的眼动注视次数都随旋转角度线性增加[[6]],奠定了我国眼动追踪技术研究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主研发了头戴式眼动仪[[7]],设计主要依据红外摄像头完成对眼动数据的获取,增加了眼动数据的精准度,提高了稳定性。在用户体验的与交互的基础实验中,眼动追踪揭示了用户的行为数据,这是一种非常客观和直接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眼动热点图和眼动轨迹图两种形式:眼动热点图是指通过追踪眼睛观察顺序和时间,获取人体视觉注意力的集中范围和重点区域;眼动轨迹图是指通过追踪眼睛观察顺序和时间,获取人体视觉注意力的观察顺序和观察焦点的停留时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加强以及“翻译认知学”的提出[[8]],眼动跟踪技术已被西方学者引进到翻译研究中来,该技术结合眼动热点图和眼动轨迹图,能够对译者的在线认知过程进行实时记录,成为翻译过程研究中最为先进的手段。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