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Blog全称Web-log即“网络日志”, 后来被缩写为Blog,是一种由个人管理、张贴新的文章、图片或影片的网站或在线日记,常用来纪录、抒发情感或分享信息。一个典型的Blog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Blog或网站的超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对程序员来讲,技术世界的问题层出不穷,在日常编码过程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时候blog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blog作者来说,blog可以作为笔记,方便自己总结知识总结错误,而对于其他阅览者来说,blog相当于一份手册,查阅知识,寻找解决方案。在计算机领域,blog已成为了一个不可获缺的技术交流平台。
weblog一词最早由Jorn Barger于1997年提出,程序员Peter Merholz在1999年将Weblog简称为Blog。国外的博客网站十分注重博客链接的应用,在博客新闻网站一般会给出大量的链接,名人博客除了撰写一些自己的观点彰显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外,还会积极与访客互动交流,将博客网站作为一个讨论的场地展开专业领域的研究和讨论。甚至在西方国家,博客网站还可以演化发展成为一个重要政治宣传场地,许多政治家在宣扬自己的竞选理念时都会积极利用自己的博客网站优势。美国博客就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得十分积极,例如美国的战争博客对反恐运动和伊拉克战争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度,并分为左翼和右翼深度参与政治讨论。博客在总统选举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总统候选人争取选票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美国的博客主流是政治博客、新闻博客、女性博客和日志博客等。国外的博客在隐私设置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传播范围体现出小众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只有获得授权的部分人群可以阅读到博客的内容和观点。从独立创新的角度来看,国外的博客网站要更主张原创性。
2002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博客中国”开站第一天,就申明博客倡导的精神就是“开放、共享、自由”。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8-2009 博客市场及博客行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拥有个人博客或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 1.81 亿人,博客空间的规模已经超过三亿。国内博客在内容定位上往往不定位于社会和时事,国内的博客网站一般会定位于一些商业、科技等软性新闻领域。但是在现今中国,传统博客模式已经不再是主流,曾经红极一时的网易博客也于2018年关闭。现在更流行的是新浪微博这种“短博客”以及简书、美篇、LOFTER这类的创作社区。虽然名称上不愿意称自己是博客,但是实质上还是一种博客的表现形式。从安全性上看,我国的大多数门户网站提供的博客服务都没有进行隐私设置,我国的博客服务是一种大众化的服务模式,且整体上来说博客领域的版权保护意识还比较缺失。
(二)研究主要成果
1、前后端分离系统
前后端分离即前端所有用到的数据都是后端通过异步接口的方式提供的,前端只管页面的展示及效果。这是一种新型开发架构,相较于传统开发模式,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使前后端可以并行开发,提高了开发效率更高,更为灵活。通过前端路由的配置,我们可以实现页面的按需加载,无需一开始加载首页便加载网站的所有资源,服务器也不再需要解析前端页面,在页面交互及用户体验上有所提升。且前后端分离后,前端代码和后端代码自成一体,错误定位更加方便,减少了后期维护成本。
2、前端开发工程化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