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E教学模式的初中Python课程教学设计与优化文献综述

 2023-03-21 16:58:35


一、文献综述

(一)5E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1、基本概念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BSCS)开发了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5E”教学模式。它阐明了一种能用于总课程、具体学科课程或某一节具体课的教学程序,是一种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5E”教学模式分为5个学习阶段,具体如下:

  1. 引入(Engagement)

这是该模式的起始环节,也相当于正式教学前的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事物、问题、情境或现象来抓住学生的眼球,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到课堂中来,也为后续环节的展开做好铺垫。要注意的是:教师运用的问题情境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并符合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在教学前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背景,掌握学生知识水平,帮助学生将知识与情境联系起来;教师需要通过情境中的问题找出学生误解的概念,暴露学生错误前概念。

  1. 探究(Exploration)

这是该模式的核心环节。学生要针对特定内容进行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建立事物间的联系,总结归纳规律,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而不直接明说答案,必要时通过问题或建议的形式给予学生恰当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探究环节中,由于学生进行了具体的探究活动,所以学生的前概念(很可能是错误概念)、技能、方法等逐渐被暴露出来,为之后的概念转换和概念界定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1. 解释(Explanation)

这是该模式的关键环节。学生需要根据引入和探究两个环节的经历,对过程进行分析,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在探究环节得出的经验或结论,从而形成初步的理解。然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再给出更加科学、准确的解释、术语或概念,这是使新概念、过程或方法明确化和可理解化的过程。该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相关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推理,从而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给出的新概念应该简洁明了、清晰直接,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1. 迁移(Elaboration)

这是该模式的应用环节。学生在获得新概念后,教师通过提供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这些新概念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或新现象,适当拓展概念的外延,提高学生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掌握知识,加强对新概念的理解。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操作,使学生从术语到内涵,全方位的理解新概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