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学用班车管理的系统分析和改进文献综述

 2023-08-03 10:41:14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文献综述正文:

本文的材料及数据主要来源于有关的文献资料、期刊、学术论文、报纸、专业性网站、相关的评论文章以及个人短学期期间的实习调研。

车辆调度问题是现代物流运输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最早由Dantzig 等人于 1959 年提出,而作为其分支的公交车调度问题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校车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园公交”,多存在于校园面积较大或有多个校区的高校中,它为同学们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以D大学为例,工作日期间学校的班车从早上七点十分就开始出发,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每天负责接送师生的班车总共就只有五辆电动车(限载48人),每天总共发车数为六七十趟,每天平均接送人数可达将近1600人,由此可见,仅仅只是对于东南大学接驳用车而言,每日的工作量便已十分巨大。而对于周末而言,每日接送的师生数量更多,而校方安排的车次却更少,因此,接驳车的工作量无疑会更加巨大。因此,一个更加合理的发车时间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出行效率,同时也能为学校的校车系统节省一定的人力物力,最终达到降低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双赢局面[2]。

D大学的汽运服务中心隶属于学校总务处,这在管理上具备一定的优点:

  1. 班车隶属于校方提高了车辆的使用效率,能基本做到随时用车随时到位。适应大团队大强度动作,特别适用于初建的高校新校区和老校区之间的运行。
  2. 班车在校方体现了领导重视,不计成本,能够完成各种任务[3][4]。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为了实现任务,汽运服务中心往往不计成本,就拿接驳车来说,为了更大化的满足师生的需求,选择增加车次,而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确实最大化的满足的师生对于用车的需求,能够准时地接送到师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做极大程度的增加了汽运服务中心的运营成本[5]。

除了接驳车,学校的其他用车也是由汽运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如某个院系希望能够使用班车,则由负责人些申请书,申请书将直接由汽运服务中心主任审批,中心主任签字以后才可实现对校车的调用。这样的调度方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对校车的统一管理,但是由于是纯人工操作,偶尔可能也会出现信息遗漏等问题,可能会导致用车方不能及时用到车。

同时,由于可能存在多种因素影响汽运服务中心的成本投入,因此在研究成本管理时,可以采取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优点为:在社会经济研究中,对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目前普遍使用加权和作为评价标准。为改进主观打分法或经验法确定权重的不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求得多指标的主成分后,依据评价对象在主成分上的得分进行综合评价。而主成分值是从各指标的差异程度出发而得到的[6]。它考虑了指标间的变异程度,而且同时也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主成分所综合而得到信息能力最强,最大限度的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因此可以据此得到影响运营成本的最大影响因素,从而针对该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优化以及改进[7]。

因此,从成本与简便操作等方向入手,为D大学汽运服务中心设计一个更加合理的车辆调度方法,一方面可以减轻汽运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另一方面也能让师生享受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还可以节省学校在校车上的投入,减少学校的运营成本。因此,汽运服务中心作为学校的一个服务部门,追求的不应该是以投入换取师生的满意度,而应该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得同样的,甚至更加优质的服务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燕玲,阎冷菲.校车调度优化问题的研究——以燕山大学校车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8(04):47-53.
  2. 李爱红,刘斌.学校校车调度管理系统研究[J].科技视界,2016(07):149-150.
  3. 束德祥.浅谈我国高校校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商,2015(02):296.
  4. 束德祥.简析当前高校校车的运行调度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1):135.
  5. 马强,肖俊生.大学校车调度系统模型研究[J].科技风,2012(19):11-12.
  6. 张永锋,胡蓉.主成分分析模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03):362-365.
  7. 顾绍红,王永生,王光霞.主成分分析模型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7(05):387-39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