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社会也越来越繁荣。然而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却大大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从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如近几年地震时有发生,台风,沙暴,冰冻,旱涝等灾害更是常见。这给政府组织人力救援造成了很大的人力压力,如何能以最少的人力安全的输送更多的伤员,成为了各医疗部门及组织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一款集合轮椅,担架,推车三种运输装置于一体的多功能输送装置的研发成功,可以大大提高运输速率,减少运输时间,更能够减少运送过程中的二次伤害。
说起担架,它的广泛应用还是因为战争。在战争期间,对于伤员的救助运输仅限于背拉拽等,为了伤员能脱离危险区域,对救助人员和伤员都是危险的,但是结果却是伤员难以存活。究其原因,还是当时医疗水平落后,对人体的结构不了解,许多有伤的地方不能拖拽或碰撞,从而导致伤势加重或直接死亡。随着科学进步与总结,担架就孕育而生。而国内外担架的发展却不尽相同。
在国外,首先出现的就是以木棍,门板,竹竿等制作的简易搬运工具。但这种品类众多,增加后勤生产与补给的难度。19世纪末,俄国军队使用了标准的担架,帆布为面,木棍为杆。1912年,德军使用了“12”型号担架,面为机纤维,杆为木质结构。之后,瑞士军队和德军又在“12”型担架上增加了金属铰链,使得把手能够伸缩。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了铁质可折叠担架,这种担架既稳定又结实,不易磨损,从而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又出现了各种材质的担架,进一步节省了大量人力,并保护了病人的安全。虽然担架进一步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它的结构和功能较单一,担架重量比较重,携带和运输不便,无法满足各种伤员的需求。这时候,随着科技的更进一步,他们为了减轻担架重量,开始采用铝合金材料。而面料采用了化纤织物面料,这种面料疏水性强,易洗消,重量轻。在稳固与减震方面,他们一般不在担架上解决,而是在运输工具上都有担架支架,支架本身有减震装置,如避震弹簧等,固定时也由支架本身提供固定装置。
在国内,我们在担架的研发方面起步比较晚,但进展迅速。戚鹏飞等专家研制的多功能担架车可以把担架转换为轮椅车,这是我国对担架车自主研发的开始。之后又相继取得进展,如下楼式越障担架车,采用推车形式。该担架车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最上层为放置伤员面,中间为急救与生命支持单元,最下层为移动支持结构。该装置不但可以作为普通担架,更在与下层结构组合为担架车,从而使装置既具有担架的灵活和轻便,又具有担架车的省力,承载能力高的性能,从而能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在之后,一些专家研发了免搬运担架车,该车采用液压控制升降系统。当搬运病人时,利用液压系统对车面高度进行调节,当与病床大致等高时,即可通过板的横移来进行病人转移操作。该装置搬运病人容易简单,能够节省大量人力与时间。到这几年,担架发展越来越快,在各方面都有突破。在材料上,担架杆与国外一样多采用铝合金材质的,把手有木制,金属和塑料三种,且都可伸缩。而在固定和减震上,则与国外不同,国内多在担架上想方法去装减震装置和固定装置。现如今,经过国内许多专家的全力研究及国家的支持推广,出现了许多种优质担架大量投入使用。如铲式担架,是由左右两片铝合金板组成,搬运伤员时,先将伤员放置在平卧位,固定颈部,然后分别将担架的左右两片从伤员的侧面插入背部,扣合后再搬运。再比如负压充气垫式固定担架,是搬运多发骨折及脊柱损伤伤员的最好工具。使用时先将垫充气后平铺,将伤员放在垫内,抽出其中空气,气垫即可变硬,同时伤员就被牢靠固定在其中,并在搬运途中始终保持稳定。科技在进步,带动的担架发展也在进步,一切都是为了能更好的保护伤病员,为了更和谐的社会。
价值与意义:
科技的进步也带动着担架这方面的发展,以前功能单一发展到现在升降担架,走轮担架,负压充气垫式固定担架等。但这些担架依然不够完美,不能适应在各种灾害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不能尽快的使伤员得到救助及转移,所以,本课题就是要研制出一种多功能的救助装置,能够改变它的形态来实现不同的功用,对于轻伤员可以用作轮椅,对于重伤员可变为担架,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节省更多的人力及时间,最大限度地保障伤员的安全。因此,多功能输送装置的研发就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汤黎明,等. 新式野战轻便担架的研究与制作[P].CN,200720043162.9.2007-12-06.
[2]邹敏,徐燕,宁丽欣等. 外军救护装备现状对我军护理装备建设的启示[J]. 解放军护理,2005, 22( 6).94-95.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