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浙江省城市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27 09:17:17

基于因子分析的浙江省城市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在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起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省下辖11个城市,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是某城市在某阶段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进步程度及对外影响力的综合反映。因子分析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信息浓缩技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希望通过对浙江省各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了解其基本概况,并提出增强竞争力的方法,促进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提升城市竞争力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为热门的选题。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城市竞争力的研究

国内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学者将我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现状特点总结为“刚刚起步、起点较低、各自为政、一家之言”,总体上还未形成一个权威、科学、实用、统一的完整评价体系。

城市竞争力内涵的研究

城市竞争力是创造财富、推动区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的能力,侧重于城市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和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如郝寿义和倪鹏飞等人认为,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

城市竞争力是在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侧重于城市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强调了城市与区域的相互联系。如宁越敏等人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一个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从而获得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强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共同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如周振华认为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资源及其配制活动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从上看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9个方面:聚散能力,资源吸引、争夺、控制、拥有和转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市场占有能力,经济可持续增长,财富创造,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生产力。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宁越敏教授和唐礼智博士在继承IMD和波特国家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竞争力模型。认为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综合经济实力、科技竞争力是构成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核心因素。并且受金融环境、政府作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城市环境质量等支撑,构建了39个具体的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城市竞争力模型。它以“IUD全球竞争力理论”为指导,提出“城市价值链模型”,其核心是指标体系,其实质在建立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全球资源配置机制和运行模式,该模型由实力、能力、活力、潜力、魅力5个子系统构成。共设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140个,包括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两类。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该系统成为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的专业工具。它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有五个层面: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和城市魅力系统。

倪鹏飞的“弓弦箭”模型。即中国城市竞争力(箭)=F(硬竞争力、软竞争力),硬竞争力(弓)=人才竞争力 资本竞争力 技竞争力 结构竞争力 区位竞争力 设施竞争力 聚集力 环境竞争力;软竞争力(弦)=秩序竞争力 制度竞争力+文化竞争力 管理竞争力 开放竞争力。

国外城市竞争力的研究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早。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

城市竞争力内涵的研究

波特认为,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唯一有意义的概念是国家生产力。

CiamDi认为竞争力不是零和游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并不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为前提。

Iain Begg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竞争力等同于经济表现,是一种绝对衡量方式。竞争力本质上是获取(保卫)市场占有率。

城市竞争力模型的研究

美国的彼得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这个问题做了开拓性的探索,他提出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框架是显示性框架和解释性框架的结合。城市竞争力(UC)=F(经济因素,战略因素)。经济因素:生产要素 基础设施 区位 经济结构 城市环境;战略因素:政府效率 城市战略十公私部门合作 制度灵活性。他选取了零售额、制造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三个指标,体现城市竞争力;同时又选取了一些构成指标,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判别式分析法,得出各城市竞争力得分,比较后得出各城市的竞争力排名。

丹尼斯教授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概念框架:C=f(U,N,T,F)。C代表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U指支撑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商业活动的当地城市环境,N指影响大都市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因素,T是指对国际贸易条约的依附程度,F是指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比较样本大都市地区的竞争力时,丹尼斯将有关数据代入其数学模型,从而得出样本大都市地区的竞争力得分和排名。

Douglas Webster指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能够生产和销售比其他城市更好的产品,城市竞争力模型包括两类要素:一是活动要素,包括金融,旅游等;另一类是地点要素,泛指一切不可转移的因素,诸如区域察赋,人才资源和制度环境等。评价竞争力的4个因素是经济结构(产业构成、生产力水平、国内外投资等)、区域禀赋(区位、基础设施、适宜性、生活商务成本等)、人力资源(价值链移动的活度和范围)和制度环境。

Rejia Linnamaa不再把政策的目标直接定义在企业和就业单个方面,而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有意识地发展城市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包括6个要素:基础设施、企业、人力资源、生活环境质量、制度和政策网络、网络中的成员。

总体来说,目前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围绕新背景下城市竞争机制、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提升战略等四方面展开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