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数学文化真正走进高校课堂的途径
摘要:数学从形成之初便不再单纯是一门理论科学,其蕴含着的文化底蕴在一次次的革命、历史激荡中日积深厚。随着越来越多学者对数学文化的深入实践研究,数学文化领域不断扩展、视角不断转换,在新的数学教学改革中数学文化也要求走进数学课堂,有效与课堂教学结合,这是学习数学、传承其生命活力的基底,也是个人数学素养的积淀。本文分析综合多篇有关数学文化的文献,从国内外对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的研究发展到具体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的理论及实践结论,提炼中心内容和观点,为数学文化有效走进数学课堂的研究提供充分的依据。
关键词:数学文化、有效、走进课堂
一、国内外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的研究
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数学哲学研究中,当哥德尔彻底粉碎罗素、布劳威尔、希尔伯特等人试图为数学建立一劳永逸的牢固基础的计划之后,西方数学哲学的研究陷入了几乎停滞不前的局面。美国数学家怀尔德因科学哲学研究发展的启示,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数学》。海曼( Heymann)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日常文化、数学文化的关联,利用中心概念范例性地体验数学的普遍性及其对整个文化的意义,能够促进代际交流,发展个人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在日本、美国、英国、德国近几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都提到了促进学生文化方面的发展的目标。其中美国的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数学美的力量”、“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等,力求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并且树立对个人数学能力的信心。德国的数学课程标准则提出:向学生展示数学的文化意义和文明意义,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威力以及价值。
近年来,国内有关数学文化的研究相当多,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数学文化应用于教学的建议性成果,范围涉及教师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内容等方面。如山东教育学院科研处的郑强的《三种形态数学文化研究的回顾及启示——文化视野下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一》1,他从数学文化课程形态的特征出发,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突出文化特征的数学观、数学课程观、数学教学观,关注数学人文方面的价值,关注学习者的感受,包括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徐文彬在《关于数学文化视域中数学学习的构想》2一文中认为“数学科学教学论”忽视了基于“数学文化”视域分析下数学创造、发明与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游戏性、流变性和融贯性。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陈克胜的《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课程再思考》3一文中,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对当今我国课程改革目标(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注重数学应用、注重数学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及自信心)重新解读,认为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结合,正是统一于数学文化;文中还基于数学文化对数学教学进行了再思考,认为师生是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的活动主体,从事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应是让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从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上看,尤其以数学史为载体渗透数学文化的案例较多,比如张维忠在《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4一书中列举了一系列将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案例,直接地涉及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诸多要素,为数学文化走进中学数学课堂展开了切实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二、关于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的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