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数学课程改革的沉入推进,数学教学已经不单单满足于传授学生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还要注重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所以数学中所蕴涵的德育内涵被学者逐渐关注挖掘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当中,但是现阶段的数学德育还存在这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完善解决。
关键词: 数学德育、意义、手段、现状
- 数学的德育意义
德育是“新课标”下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篇文章基于狭义德育的学校德育的立场。学校德育是指教师按照德育大纲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实施的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教育。[1]而数学德育则是从数学学科本身的内容出发,利用其独特的性质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观念,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所以数学当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应当是广泛而深刻的。
杨德平(1991)认为,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也是对立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会养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对数学源远流长的历史的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数学的尊重事实特性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1]骆祖英(1996)认为数学史除了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兴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之外,它还是数学内部的矛盾运动发展史,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而且数学史当中数学家们的奋斗拼搏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何伯镛(1996)认为数学问题本身的情景设置就涉及到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就会与价值观、社会道德挂钩;数学训练过程中的严谨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优秀作风。[3]朱美玉(2009)则详细地说明了数学可以培养出怎样的优秀作风与道德品质,她主要写了两点:积极进取的精神与科学自主的意识。[4]
可见,数学学科存在着多方面的德育价值。从国家层面上看,他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爱国主义;从学生整体发展,它能促进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从学生阶段性发展来看,它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意志品格。
- 数学德育的手段
张奠宙在《数学学科德育——新视角bull;新案例》一书中,从六个层次论述了数学德育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首先是数学本身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构成因素多样,教师在对其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它们的表面,应当深度挖掘这些内容背后的数学理念,将这些数学文化同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让这些数学文化不流于形式。从其次是数学内容的美学价值,数学的几何的美能够与艺术相结合、也能在学生学习其他领域时给予启发,但有时数学表面的美感却又是虚假的,这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内在的、正确的和谐。第三层次从数学课题的历史背景出发将中国的数学历史与发展史相结合起来,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认识近代数学的落后,督促学生面对不足,善于学习,取长补短。第四层次是利用正确的数学观念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间的关联,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但实际生活中也要考虑心理和人际关系等因素,避免形而上学。第五层次要求数学同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起来,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要联系实际并且深入挖掘实际内涵,在寻求解决方法时要引导学生培养建模意识。第六层次则是用课堂文化影响学生,建立创新、民主、合作的课堂环境,教师在课堂中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在课堂评价当中,以鼓励为基础,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发展。[5]
曾万里(2020)具体地从思维导向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在逻辑思维这一层面上,让学生会用数学概念并对事物进行推导,教师帮助学生搭建起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有水到渠成,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创新思维这一层面上,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并且能够触类旁通。在形象思维这一层面上,教师需要用到直观教学,将数学当中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用到媒体技术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逐步养成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6]
在数学课堂当中进行德育渗透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挖掘数学中所含有的德育内容,并且深刻理解,最后用正确的方法将其与数学课堂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制定好明确的德育目标,帮助德育渗透更好地实施,在课后对课堂过程进行总结反思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德育目标的完成度。
三、当前数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