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国外最早的利率风险度量方法要追溯到1983年,J.P.Morgan首次提出了利率敏感性缺口这一概念,通过计算不同分类的资产与负债来衡量利率风险。
而在九十年代J.P.Morgan(1994)提出风险价值VaR(Value-at-Risk),最初主要应用于金融市场风险的度量,VaR的计算大多根据资产收益率的概率分布(大多数是正态分布)来实现,在推出之后迅速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度量金融风险的有力工具。
Butler(1996)提出了将历史模拟法结合非参数估计的方法以描述VaR;BenningaS,WienerZ.(1998)对VaR的原理、使用范围及不足进行了进一步研究;DavidLi(1999)提出了计算VaR的半参数法,该方法不依赖于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仅依靠样本中心距估计VaR。
在VaR的发展过程中,其计算方法主要分为包括历史模拟法的非参数法、基于模型的参数法以及以极值理论为主的半参数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VaR的优点使得其在世界大范围使用,但是人们渐渐发现了VaR的缺陷,例如不满足一致性度量风险的次可加性,也忽略掉了尾部极端风险,即没有描述超过分位数的分布而导致无法度量极端风险的损失程度。
于是Rockafellar和Uryasevlll(2000)提出了条件风险价值CVaR(Conditional Value-at-Risk)方法作为补充,CarloAcerbi、DirkTasche(2001)提出期望损失ES(Expected Shortfall)方法作为VaR测度的替代工具,ES和CVaR实际上是等价的,并且它们都满足一致性风险测度的条件。
Es方法的提出,因为其弥补了VaR的缺陷,在之后的风险管理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有代替VaR的趋势。
2012年5月3日巴塞尔协议Ⅲ中,巴塞尔委员会明确提出要逐步淘汰VaR,并采用ES作为替代指标。
国内对于风险度量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各种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分析,赵晓玲等(2012)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VaR和ES建模,并研究分析金融危机对一些重要板块的影响。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