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石晶体对原子氧吸附量的模拟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14 10:11:26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一)、沸石晶体的研究历史和基本结构

1、研究历史

人们最早发现天然沸石是在1756年。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对天然沸石的一些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由于天然沸石不能满足工业上的大规模需要,因此,用合成的沸石代替天然沸石已成为生产实践中的迫切要求。20世纪40年代末。以Barrer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家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合成研究。合成沸石被应用于气体的吸附分离与净化,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中众多的催化过程以及离子交换等领域。

60年代初Weisz提出规整结构分子筛的“择形催化”概念,继而发现它对催化裂化反应的惊人活性,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由于分子筛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它的独特的选择与择形相结合的性能已在吸附分离,催化及阳离子交换工业上广为应用。“分子筛催化”很快发展成为催化领域中的一个专门分支学科。此阶段发展的低、中(如A,X,Y和L型)硅铝比沸石被称为第一代分子筛。70年代由Mobil公司开发的、以ZSM-5为代表的高硅三维交叉直通道的新结构沸石,称之为第二代分子筛。这些高硅沸石分子筛水热稳定性高,亲油疏水,绝大多数孔径在0.6 nm左右,在甲醇及烃类转化反应中有良好的活性及选择性。目前高硅沸石的研究及其开发应用主要集中在催化领域。继高硅沸石之后。80年代联合碳化物公司 (UCC)成功地开发了。非硅铝骨架的磷酸铝系列分子筛,这就是第三代分子筛。沸石的全面开发,大大推动了分子筛的应用与产业的发展。

因为沸石结构的特殊性,沸石在工业上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有应用沸石作为润滑油升级的促进剂。载有贵金属的AEL型硅铝磷分子筛选择吸附蜡状的长链正烷烃并将它们选择性氢化为支链状石蜡。在TON和MTT型沸石基础上的催化剂具有显著的高选择性。而沸石的主要产品化应用是用作净化中的离子交换剂。

2、基本结构

沸石分子筛是一类具有骨架结构的微孔晶体材料,构成其骨架的最基本结构单元为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四面体的中心原子T,最常见的是Si和Al其化学组成为:

,式中:M—金属阳离子;n—金属阳离子的价态;x—硅铝比;y—饱和水分子数。

由于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通过顶点的氧原子相互连接,形成了花样繁多的多元环,即二级结构单元,各种不同形式的多元环又通过氧桥按照不同的排列方式相互拼搭,构成了不同的沸石骨架结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