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北斗接收机信号捕获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30 14:34:36

文 献 综 述

一、前言

GNSS的全称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它是泛指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全球的、区域的和增强的,如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相关的增强系统,如美国的WAAS(广域增强系统)、欧洲的EGNOS(欧洲静地导航重叠系统)和日本的MSAS(多功能运输卫星增强系统)等,还涵盖在建和以后要建设的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国际GNSS系统是个多系统、多层面、多模式的复杂组合系统。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可全天候、全天时、连续地提供高精度导航信息,但高动态和弱信号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发展和应用,为了在高动态、弱信号、强干扰等复杂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导航系统的综合性能,基于惯性信息辅助的分布式超紧组合导航系统已成为导航领域的当前科研热点和今后发展方向,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逐渐成熟,提高北斗接收机的导航性能和拓展其应用范围已迫在眉睫。[1]

现课题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捕捉研究。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使人类活动范围延伸到了地球大气层以外。之后美国霍普金斯大小写应用物理实验室的伟芬巴赫等学者,在地面已知坐标点位上,用自行研制的测量设备,捕捉和跟踪了苏联卫星发送的无线电信号,并测得它的多普勒频移,进而结算出卫星轨道参数。依据这项研究成果,该实验室的麦克雷等学者设想,若已知卫星轨道参数并测得卫星发送的多普勒频移,则可以解算出地面点的坐标[2],这就是最初的pds原理。

二、现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由北斗卫星、地面控制中心和用户终端组成如图一所示。有三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其中两颗卫星(800E和1400E)工作,一颗卫星(110.50E)备用。卫星执行地面控制中心与用户端的双向无线电信号的中继任务;地面控制中心包括主控站、测轨站、测高站、校正站和计算中心。主要用来测量和校正导航定位参数,以便调整卫星的运行轨道和姿态,并编制星历,完成用户定位修正资料和对用户进行定位;用户端是直接由用户使用的设备,主要用于接收地面控制中心经卫星转发的测距信号。[3]

图一 北斗卫星构成图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分为了三个阶段实施[4]:第一阶段为利用少量地球静止轨道卫 :第一阶段为利用少量地球静止轨道卫 星完成试验任务, 即建设一个区域性有源卫导航系统2000年10月31日、12月21日先后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和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2003年5月25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三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进一步增强了“双定位系统”性能导航试验卫星,也为北斗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