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物混合分解对杨树人工林氮转化的影响研究
- 森林土壤氮元素的转化。
关于氮素的转化研究一开始并不受重视,1876年德国人ebermayer就开始进行森林养分循环的研究工作,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氮的转化方面的研究才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人工林的土地质量下降,导致林木生产力衰退,另一个是因为人类随意利用土地,不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滥砍滥伐,大气污染严重(N沉降和N饱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在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仍然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近10年来才开始对森林氮素的转化过程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对于森林土壤N转化的研究,我国仍与国外有效大的差距,无论是在研究的广度还是研究的深度上面。[[1]]
1.1土壤氮素的来源
氮素是植物生长所必不可少的元素,且是吸收最多的矿质元素。土壤中氮素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生物固氮,肥料氮,大气沉降和凋落物的归还,其中林木所吸收利用的氮绝大部分来源于土壤,只有很少部分来源于大气,有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内循环提供大部分氮给土壤,而一小部分由外循环提供。[[2]]
1.2土壤氮矿化与硝化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净生长力与枯落物氮,植被年氮积累量及土壤氮矿化速率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与土壤氮矿化速率影响最大,其次是植被年氮积累量,最后是枯落物氮。[[3]]氮矿化速率通过影响土壤中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氮元素,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使森林生态系统净生产力发生变化。氮矿化是指土壤中有机态含氮化合物,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可供吸收利用的无机态氮的过程,土壤氮矿化过程受凋落物,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环境因素,人为干扰等影响因素的干扰。同种生态类型的森林系统提供氮素的能力相差很大,是因为上诉影响因素导致硝态氮被淋溶,反硝化而从生态系统中丢失。[[4]]
1.2.1土壤氮矿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根据傅杰明等的研究表明,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氮矿化速率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土壤含水量到达一定限度时,氮矿化速率随其升高而降低。地下5cm处温度与土壤氮矿化速率成正相关,而在更深处,相干性很小近乎没有。[[5]]
海拔变化通常引起水分和温度的变化,Ineson等通过渗漏计和植物转移方法来进行实验,从中发现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急剧下降。海拔升高会引起两个因素的变化,水分降低,温度升高,而温度与土壤氮矿化成正相关,因此,随着海拔升高,引起硝态氮含量降低的原因使水分的下降。[[6]]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