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炭疽菌新型激酶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3 11:56:30

文献综述

杉木炭疽菌新型激酶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1.前言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最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干形通直圆满、抗虫耐腐、经济价值高等优点[1]。杉木炭疽病在我国杉木栽培区普遍发生,尤其以低山丘陵地区人工幼林较普遍且严重,可引起杉木幼梢、针叶枯死,严重时可致大部分梢头枯死,甚至整株死亡。由于对杉木炭疽病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杉木炭疽病的发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研究杉木炭疽菌的致病分子机制,尤其是对杉木炭疽菌相关致病基因功能蛋白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杉木炭疽病菌侵染过程的分子机制,为筛选理想的杀菌剂作用靶标,开发新型杀菌剂,制定有效的病害防治策略提供新思路和指导理论。

2.杉木炭疽病研究概况

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造林树种,具有生长快、材性好、产量高、用途广等多种优点[1]。在我国森林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杉木人工林长期采用同龄纯林和多代连栽方式,致使林分结构单一,对病虫害抵御能力下降[2]。杉木炭疽病是杉木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杉木栽培地区均有发生。

2.1杉木炭疽病病害特征

杉木炭疽病主要在春季发生,发病较轻的,枝叶枯黄,状似火烧,严重时全株枯死影响杉木正常生长和成材[3]。病害初发生时,症状不明显,随后叶先端很快编褐枯死,病害若继续发展,则针叶全部枯死并扩展到嫩茎上,逐渐使嫩茎变黑褐色而枯死[4]。感病叶片上有不规则的病斑出现,开始较小,以后迅速向周围扩散,叶片颜色由绿色逐渐变为浅褐色至暗褐色。高湿度下叶片表面会有桔红色分生孢子堆以及黑色子实体的出现。感病的嫩梢或小枝上常有椭圆形或圆形的溃疡产生,期初较小,后可扩展至条斑或环切。最后使枝梢枯死。同时枝梢上出现桔红色分生孢子堆及黑色子实体。果实受害时常有圆形或近圆形的黑褐色病斑产生或果实腐烂,使杉果早落。高湿度下也会有桔红色分生孢子堆及黑色子实体的产生[5]

2.2杉木炭疽病发病规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