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芽孢杆菌发酵液甲醇粗提物对杉木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分析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主要的丰产速生用材树种,炭疽病是杉木的一种常见病害,广泛发生在我国的杉木栽培区,严重影响着我国杉木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营林措施和化学防治是杉木炭疽病的主要防治措施。营林防治虽有助于减少杉木炭疽病的发生,但在病害爆发时依然主要依靠化学防治。但由于化学药剂存在降解难、误杀天敌等问题,严重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开展杉木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对于该病的绿色与可持续防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前期工作中已筛选了5株杉木内生细菌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RNA的分子鉴定,均为芽孢杆菌。为了进一步探讨其抑菌机制,本研究拟对芽孢杆菌的小分子代谢产物进行纯化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分析。
1 杉木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的丰产速生用材树种,在湖南、江西、四川、广西等多个省(区)都有分布。杉木的木材结构均匀,材质轻盈,质量系数高,另外,杉木具有一定的中药疗效,根、叶、树皮、球果、杉节等均可入药,四季都可以采集。杉木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有利于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以及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当前,杉木炭疽病已出现在了我国很多省份的杉木林中,在低山丘陵地区尤为严重。一些遭受炭疽病的地区,病轻时会导致幼苗的针叶或嫩梢枯萎,影响了杉木幼苗的正常生长,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幼杉木幼林成片的死亡,对其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
- 杉木炭疽病的研究概况
- 病害特征:杉木炭疽病主要在春季和初夏发生,为害新老针叶和嫩梢。开始叶尖变褐或生不规则形斑点,逐渐向下扩展,使全部针叶变褐枯死,并可延及嫩梢,使嫩梢变褐枯死。在老枝上,通常只危害针叶,茎部较少受害。枯死的病叶两面生有黑色小点状分生孢子盘,高湿气候下出现粉红色孢子堆。果实受害时常有圆形或近圆形的黑褐色病斑产生或果肉腐烂,使杉果早落。高湿度下也会有桔红色分生孢子堆以及黑色子实体的产生。
- 病原菌:病原菌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菌。分生孢子盘颜色为暗褐色或黑色,有薄盘状、座褥状等形状。分生孢子梗较短,无色或基部褐色,无或有分隔。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两端钝圆,聚集成堆时呈淡红色或桔红色。胶孢炭疽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8到39℃范围内均可生长或萌发;补充营养可提高孢子萌发率(路宗岩,2013)。
-
发生规律:病菌主要在病组织内以菌丝越冬,分生孢子随风雨溅散飘扬传播。人工伤口接种在20℃-23℃下,潜育期最短为8天,在25-27℃下最快的3天后即可发病。杉木炭疽病是潜伏侵染性病害,针叶带菌率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到八月份达最高。秋后,温度适宜时又会有少量感病;11月份开始逐渐下降,到三月底降至最低,从4月份开始回升,危害嫩叶、嫩梢。
- 杉木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目前对杉木炭疽病的防治方法多是营林防治和化学防治。首先,应以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抚育管理为主,促使幼林生产旺盛,以提高其抗病力。其次,可辅以药剂防治。在提高造林质量和加强营林的基础上,用药剂防治时,应在侵染发生期间进行。药剂种类可选用65%的代森锌、60%的托布津、多菌灵、退菌特或敌克松500倍液。
-
- 杉木炭疽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杉木炭疽病,化学农药在抑制病害发生的时候,也同时杀灭了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同时,化学农药大部分是极难被分解、毒性较强,在杉木林土壤中产生农药残留,给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极大的破坏。另外,化学防治还使得病菌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2 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狭义的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产和繁殖,以达到防治植物病害的目的。在大力提倡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生物防治凭借其无污染、无残留、长效性和抗逆性小等优点,其开发和利用将成为控制农林植物病害、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