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胁迫对水紫树生理特性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8-03 16:02:32

淹水胁迫下植物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水紫树作为重要的耐水湿阔叶树种,自21世纪初就已经引进我国。通过分析水紫树淹水胁迫下各生理指标的响应,探讨其耐涝性与生理参数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利于水紫树在我国的充分利用。本文主要通过表型性状和渗透调节物质、活性氧及保护酶等生理指标两个方面综述了常见植物对于淹水胁迫下的共同反映,简单概括了淹水胁迫的耐受机制研究进展,并同时指出水紫树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以期为我国湿地造林、园林造景和水紫树育种改良提供正确的意见。

关键词:水紫树;淹水;淹水胁迫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无法完美地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导致了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紊乱。

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缩影。在该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中,一方面,湿地面积不断减少,造成湿地格局破碎化,异质性增大和连通性降低;另一方面,不透水性建筑物取代了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和农业耕地,导致城市地区下垫面滞水性、渗透性等发生明显变化[1]。因此,造成了植物的生境极大地改变,不耐水湿的诸如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等植物在城市周期性内涝环境下的生长势减弱,观赏性下降,并为病虫害的侵入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导致了林木的死亡。因而,在今后的园林绿化和城市湿地的恢复、重建中,耐涝树种应当备受关注。但是,我国在湿地造林除了如水杉、水松、落羽杉等常用的针叶类树种外,耐水湿的阔叶树种相对稀缺[2],而少数如垂柳(Salix babylonica)的本土耐湿树种容易造成审美疲劳,病虫害也较多。垂柳受到某些虫害危害后,会造成寿命缩短、树干老化等状况[3]。因此,引进和选育耐水涝、抗性强的优良湿生树种十分必要。

水紫树作为美国东海岸的沼泽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势树种[4,5],在原产地表现出了极强的耐水淹性。可弥补我国耐水湿的阔叶树种相对稀缺的情况,是低洼湿地和平原水网农田防护林造林的理想树种[4,5]

本试验中以水紫树为试验材料,通过模拟淹水的人工环境,对其进行苗期生理和表型性状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揭示水紫树在淹水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机制,以期为我国湿地造林、园林造景和水紫树育种改良等提供正确的参考。

1 水紫树概况

1.1 水紫树生物学特性

水紫树(Nyssa aquatica L.),蓝果树科紫树属落叶大乔木。原产于美国南方海岸的平原沼泽、河滩地,分布从南伊利诺斯州、弗吉尼亚到德克萨斯。树高可达30米。树叶卵形,长10-15厘米,下表面被毛;叶柄长、多毛,叶正面亮绿,反面灰白,秋季红紫色或黄色。3、4月开淡绿色小花,雌花有长梗,较出叶早或同时。椭圆型核果(果实)长1-4厘米,紫色到蓝色,比果梗短;果核尖棱。该树种耐水湿,是为数不多的能在水中生长的树种之一,它和落羽杉构成了美国东部沼泽地森林优势树种组,能长期在水涝地生长,在河滩地造林,遭洪水漫顶数天,又涝渍2个月,成活率在90%以上,是低洼湿地和平原水网农田防护林造林的理想树种。生长土壤包括粘土、淤泥、沙土、淋溶土等,大部分从中等到强酸性[4,6,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