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补阔模式对低效杉木人工林改良效果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3 16:03:02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菌根侵染特征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针对杉木用材林生产模式单一问题,以动态监测掌握林地优势树种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数据,利用矩阵投影模型计算林木生长期,对比不同类型、不同改造措施下,杉木种群生长分布特点,并通过对比不同杉木林种群生长期分布结构下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对比不同管理技术措施下杉木林生长分布特点及不同林冠层空间结构对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分布特点,阐明如何通过调整林分结构、树种配置、管护措施等改变林冠层结构,以提高林下生物植被多样性,提高用材林生产力,促进杉木用材林多种经营,改变传统用材林单一的生产模式,为人工杉木林经营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为杉木人工林高效多用途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人工杉木林;矩阵投影模型;林冠空间结构;林下生物多样性

前言: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日渐加剧,掠夺性的开发造成自然资源未充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1]。我国是人口大国更是木材产品消耗大国,日益增加的木材及林副产品需求下,却面临着天然林资源不断减少,森林资源严重破坏的窘境,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森林覆盖率为 21.63%,远低于全球 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为0.15 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1/4;人均森林蓄积为 12.08m3,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1/7[2]。因此为满足不断增加的木材及林副产品需求,满足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发展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合理经营管理人工用材林,已经成为我国解决木材供需与环境矛盾的重要措施[3]。

然而在我国人工用材林发展过程中,忽视营林是我国造林观念中不可忽视的一大诟病。造林后对林地管理的疏忽,造成我国人工用材林面积大但林分质量差、出材率低的现象,导致用材林产品单一,生产率低下,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一些不良的营林措施甚至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生产力低下,土壤退化。目前的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林业经营方式的束缚,落后的营林观念和粗放经营方式在许多地区仍占主导地位[4]。

杉木为杉科杉木属常绿乔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特有的优良速生用材树种,栽培面积遍及南方17个省区.在我国南方林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材种之一,更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目前,我国杉木林面积达8.5times;106m2,蓄积量为6.2times;108m3,分别占全国人工林面积和蓄积的21.4%和31.6%.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措施以提高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促进杉木用材林多种经营已成为十分有意义的问题[6]。

1 研究目的与模型

1.1研究目的

杉木人工林在生长期间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杉木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及演替规律有别于天然林,不同杉木人工林群落结构对林下生物多样性有及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杉木人工林的产品结构。因此了解和掌握杉木人工林群落内种与种、层与层的关系,以及群落的演替规律,从而有效地经营利用促进多种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7]。本文利用矩阵投影模型计算林木生长期,对比不同类型、不同改造措施下,杉木种群生长分布特点,并通过对比不同杉木林种群生长期分布结构下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揭示林冠层空间结构对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2研究模型

杉木人工林不同于一般天然林。它既有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时期,而又出现杉木人工林群落处在自然状态生长发育的时期,根据杉木的生长发育特点,将杉木人工林生长期划分为3个除段:幼树阶段、中龄林阶段、成龄林阶段[8]。通过前期种群动态监测掌握杉木林地树种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数据,并对数据利用矩阵投影模型(图一)处理[9],计算出计算林木生长期,分析林分林冠层空间结构,对比不同类型、不同改造措施下,杉木种群生长分布、林冠层空间结构特点[10],并对比不同杉木林种群生长期分布结构下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以揭示林冠层空间结构对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人工杉木林经营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为杉木人工林高效多用途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11 ]。

图一 矩阵投影模型

S: 幼树阶段 J:中龄林阶段 A:成龄林阶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