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翅目长蝽总科昆虫前足细微结构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3 15:44:56

半翅目长蝽总科昆虫前足细微结构研究文献综述

昆虫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经过不同生境的自然选择形成了适应本身要求的感觉器官。其中昆虫体表的感受器在很多方面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逃避捕食者、进行种内的信息交流和寻找配偶等等。其结构特征、数目及分布是各类昆虫系统发育的重要资料也为昆虫分类学提供了有力的鉴别特征。

自 20 世纪以来,国内外对昆虫各类感受器比较形态学研究成果较多,有利的推动了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的研究。生物类群演化的研究进展常常来自于新的特征信息的发现,但是对于半翅目长蝽总科昆虫的前足细微结构的有关研究此前受关注较少。同时,电子显微镜的问世为超微形态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然而,这一技术在异翅亚目昆虫研究中应用十分有限,特别是在国内,情况更是如此。因此,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半翅目长蝽总科昆虫前足的超微形态结构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长蝽总科的生物学简介

除了一些在经济上比较重要的种类(如 Cavelerius saccharivorus Okajima, Nysius spp.)和实验模式生物(如Oncopeltus fasciatus(Dallas)) 之外,长蝽总科的生态学和个体发育研究并不充分,对多数种类的生物学并不了解。

跷蝽科(Berytidae)大多数种类为植食性,许多种类生活在着生有粘腺毛的植物之上[1],另外一些生活在地面上。但至少Jalysus Staring;l,Neides Latreille,Berytinus Kirkaldy 的一些种类具有部分捕食行为[2]

已知的束蝽科(Colobathristidae)所有种类均取食草本植物,其中一些种类为害甘蔗和玉米[3],许多种类拟蚁[4]

皮蝽科(Piesmidae)所有种类均为植食性。Schaefer(1975)报道Piesma 的种类取食蓼科的10 个属[5];澳大利亚的Mcateella取食金合欢属Acacia(豆科) 和Beyeria属植物; 还有一些种类取食石竹科,苋科及半日花科植物。

束长蝽科(Malcidae)为植食性,据Zheng(1998)报道,Malcus的种类一般多见于阳光充足的林缘或开阔地,有时见于路旁、村庄和果园周围。寄主植物多为草本,有时亦为灌木和乔木[6]。主要包括天南星科(Arac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豆科(Fabaceae)、桑科(Moraceae)、梧桐科(Sterculiaceae)、荨麻科(Urticaceae)、芭蕉科(Musaceae)等,Malcus 和其中前四个科关系最为密切。突眼长蝽属(Chauliops scott)的一些种类是豆类的重要害虫,在一些地区危害严重[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