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目的及意义
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原名黟山,唐朝时更名为黄山,取自“黄帝之山”之意。黄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东起黄狮 ,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包括200多个大小景点。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现在冬雪则成为了黄山第五绝。黄山不仅自然景观奇特,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所以黄山非但以景取胜,还是几千年来道家仙士的常游之所,李白等大诗人也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黄山是我国中亚热带北缘的天然植物宝库,气候随海拔高度变化明显[1]。黄山位于南北植物区系交替过度地带,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单位”。黄山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对黄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中亚热带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黄山土壤特性的研究仍不够全面,本课题拟调查、研究黄山风景区内每100 m海拔间隔上的土壤基本性质、植被类型等,旨在为我国森林土壤海拔分布状况提供理论基础,为黄山景区的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1海拔高度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研究了黄山土壤的垂直分布及其基本性质。例如戴昌达等研究发现,黄山土壤种类主要有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山地沼泽土[2]。韦大山等通过对黄山步道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研究,侧面证明了黄山土壤性质随着海拔高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研究发现随着步道距离的增加,土壤硬度跟着变低,土壤的pH值也变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变高,土壤全钾变低,土壤全磷变高[3]。
除黄山外,目前有关森林土壤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已广泛开展。例如,吕世丽等研究证明牛背梁自然保护的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均有显著关系[4]。陈志芳等研究了戴云山不同海拔类型土壤,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因海拔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土壤pH值随海拔梯度升高逐渐增大[5]。李相楹等研究发现梵净山40-60cm层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有机质、全氮含量、碳磷比、氮磷比也增加[6]。Ren等在太白山北坡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海拔导致微生物生物量、多样性的不同,而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反应出土壤的碳氮含量,从而说明土壤理化性质受海拔高度影响[7]。刘贤德等对祁连山2900-3300m的排露沟流域土壤进行研究,发现高海拔0-40cm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磷全钾平均含量高于低海拔,且高海拔与低海拔间差异显著,高海拔的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低海拔(P<0.05),土壤PH随海拔增加而减小,但海拔间的土壤pH值差异不显著( P>0.05) [8]。郑姗姗等认为土壤类型因海拔不同而产生变化,森林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也受影响[9]。吴昊通过对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土壤的研究,发现坡度和海拔是控制0-60cm整体土壤层养分变异的主要因素[10]。有研究表明,保护区森林土壤全氮以及水解氮含量都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11,12]。张地等认为土壤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13]。秦松等关于丘陵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认为海拔高度的增高,土壤有机质和碳磷钾含量也会增加[14]。还有研究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高海拔森林土壤磷素含量比低海拔含量低[11,15]。张继平等发现,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全磷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加[16]。
但也有研究结果发现土壤养分与海拔的关系不明显[17]。刘秉儒等研究表明,贺兰山土壤pH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其全氮、全磷含量虽大体上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高,但在寒温性针叶林出现了意外,海拔高度虽然很高,但比低海拔的含量低[18]。Hu等高海拔地区森林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氮、磷)明显低于低海拔地区[19]。王琳等研究发现贡嘎山研究区东坡土壤表层全氮量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但在针阔混交林以上海拔出现波动[20]。黄承标等研究结果显示,海拔增加,土壤全磷含量会递减,但递减是波浪式递减[21]。
2.2植被类型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