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的社会资源动员策略研究
——以杭州市H公益服务中心为例
摘要: 在社会资源有限环境下,社会组织依托互联网,通过对资源动员动力的发掘、转化和监控反馈,并综合采用信息化、伦理化、合法化、市场化与社会关系网络化策略,与公民、政府、媒体、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形成良性互动,以此整合组织内外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资源,筑起网状资源支持系统,最终促进项目的顺利运作。
关键词:国内外对比研究;社会资源动员;社会组织;
一、文献综述
1.国外对社会组织资源动员的相关研究
1973年,麦卡锡和扎尔德在《社会运动在美国的发展趋势:专业化与资源动员》一文中对产生社会运动的原因做出了解释。1977年,他们继而发表《资源动员和社会运动:一个局部理论》一文,对前一篇文章提出的观点进行理论化,并预测了美国社会运动的发展方向。这两篇文章提出“社会运动组织所获得和利用的资源总量是决定运动消长的重要因素”这一重要观点,大大影响了当时关于社会运动的研究,奠定了资源动员理论的基础(McCarthyamp;Zald,1977)。也就是说,社会组织在完成组织使命和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争取更多资源以保证顺利兑现社会承诺,完成公益活动。
根据研究层次的不同,大致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对资源动员进行研究。其中微观动员研究主要关注招募成员和募集资金两个方面(Zald,2002),如对网络是如何被不同类型的社会运动利用来找慕成员、积极参与者是如何被招募进运动的、募集资金使用的高度专业化技术和使用志愿劳动力技术等问题的研究。微观动员实际上就是“知识——技术”在社会运动中实际运用的过程,其积极分子在一个领域内找到某一特定目标,总是会部分地以他/她对某一技术的知识为基础进行适当性的选择,他/她相信所选择的技术会有机会实现那一目标。对上述的知识和技术的整体可以用“策略”一词来指称(Oliver and Gerald,2002),也就是说策略的选择约束了需要被动员起来的资源的数量和种类,同时所选择的策略会根据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而改变。其中联系相关网络是最有利于促进资源流通的行动策略,组织成员是组织发动募捐时最重要的组织资源(MorrisADamp;McClurg-Mueller C,1992)。
依据前沿理论研究,较多学者从筹资(财务)的角度出发探讨的资源动员。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面和领域的在获取资金的渠道和方式上各有偏重,分类主要可以划分为会费主导型、公共部门主导型及私人慈善主导型等四大类型(萨拉蒙,2002)。在筹资过程中,更多关注筹款原则、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有利于挖掘出各种筹资渠道,以此尽可能多获取资源,而筹资过程中的花费是必要的(米歇尔诺顿,2005)。如将营销理念引入捐赠人市场,并将之细分,这为非营利组织集中力量关注最可能捐赠的主体提供了行动指南(菲利普科特勒、艾伦安德利亚森,200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